从另一些角度看茅台 谦和屋 投资大牛猫 投资大牛猫 微信号 tzdaniumao 功能介绍 最全新的政策分析和交易策略建议。 我先把常见的一些问题说说我的浅见,这些问题提得很有趣。答: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我认为,不同的年龄层,所干的事情,很不一样。比如,你去看喝奶茶的,基本上没有四十多岁的人还一天到晚喝奶茶的。可是,这些人,在年轻的时候,也是饮料的爱好者,或者喝奶茶,或者喝汽水,或者喝其他饮料。原因是年龄变化了,口味也就随着变化了。这里面是有科学研究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口味会越来越重而不自知。老人对咸味的敏感度只有年轻人的不到十分之一。包括酸,苦,甜等都是下降了很多。其实,越老就越不自知的口味越重。为啥提倡要吃得清淡,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如果按照年轻时的口感一直延续,其实,老了之后,摄入的量,就是妥妥的重口味了。对健康很不利。年轻人不喝酒,那是对的,动辄四五十度的白酒,年轻人喜欢喝就怪了,还那么贵,死贵死贵的。可不是喜欢喝葡萄酒,啤酒这种甜丝丝,酸溜溜的么?而且,营造的感觉,也符合年轻人啊,浪漫,爽快,对不?这不要紧,年轻人本来就不是白酒的主打客户。但是,年轻人会变老啊……老了之后,就不再追求甜丝丝,酸溜溜的口感了。情感诉求也不再是浪漫,爽快这些了。而是会变成,智慧,幸福,团圆等等的了。所以,年轻人不喝白酒,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但是,年轻人变得不再年轻的时候,就到了白酒的潜在客户圈了。那么,年轻人不喝白酒,是不是养成了习惯,将来老了,也会继续喝啤酒,葡萄酒等酒类呢?有可能,但是,要整个中国群体这么变过来,非常非常小概率。这个时间可能超过我们这代人的投资时间。你看看西方,烈性酒的销量还是一样相当高。其销量时有波动,有时候涨,有时候跌。这还是西方的发达国家,到了发展中国家,烈性酒销量可是猛增的。这些数据,可以在网上找得到。摩根斯坦利有专门的研究。所以,我认为,大概率会——中国的年轻人在年轻的时候,可能不喝酒,少喝酒,喝啤酒,喝葡萄酒等低度数酒类。但是,年轻人步入中年的时候,就会慢慢增加白酒的消耗。逐步增加。这个过程很可能相当长,超过我们这代人投资的时间。根本不用怕年轻人不再喝白酒这件事。妥妥的!~这里再延伸两点。第一,白酒销量慢慢下滑可不见得酒企不赚钱啊!这可是两回事啊!这里面有特别大的误区。很多人认为,销量下降,企业一定受影响,大错特错了啊!很有可能销量下降的同时,竞争对手大量减少,最终留下的玩家规模反倒扩大很多。其实,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就已经有反映了。第二,销量下滑的速度对标涨价的速度,一比较,就能看出端倪。有可能销量下来了,但是,价格利润却涨上去了。所以,不能简单的认为,销量下滑,酒企就不赚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且不说,销量还没有稳步的下滑哩!~还远着呢!~ 问:白酒这种东西,只有中国人自己喝,没有竞争力,都是赚老百姓的钱,跟房地产一样,不像高科技,汽车啥的,能赚外国人的钱。所以,这东西得限制,不是什么好东西。答:这不是一道送分题啊,这是一道送命题啊,答不好,被喷死……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一点都不认为,赚外国人的钱,就比较厉害,比较道德。这是啥逻辑呢?我其实发现,一直有种特殊的情愫在我们周围,就是,要到世界舞台赚外国人的钱。好奇特的思维啊……这种思维从本质上,认为交易双方是不对等的,赚钱的那方得利多一些,出钱的那方跟冤大头似的。你看你看,我赚外国人钱了,哈哈哈,他们多吃亏。这是一种令我感到讶异的思维。你赚到钱你不得花啊?你不得买东西进来啊?你赚钱就为了存着啊?你是貔貅啊?交易双方是,一方出钱,一方卖货卖服务,在自由经济的前提下,这是相互得利的啊。你把中国人辛辛苦苦生产的东西卖到外国,他们出一些纸币,就能换到物资和服务,这有啥值得骄傲的呢?反过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啊!为啥高科技就比白酒,地产啥的更加道德呢?合着你就憋着割洋韭菜啊?这种零和博弈,负和博弈的思维容易没朋友啊!~高科技能提供幸福生活,白酒和地产也是同样的啊!~当我们看到芯片能赚几十倍利润的时候,我们也要高兴白酒地产赚同样的利润。难不成,将来芯片卖国内白菜价,卖国外天价啊?这根本不现实不是?白酒和地产在赚中国人钱的时候,提供的岗位,是福泽中国人的,赚取的利润,都留在中国,进行流通,再投资,再创造,这都在造福百姓。(赚钱之后把钱跑到国外的除外,我也觉得这样不大好。)而且,你确定将来外国人不喝白酒?俄罗斯人老喜欢喝我们的二锅头了。这需要时间不是?中国白酒成规模上档次成体系也就这十来年的事情。外国的葡萄酒,清酒,烈酒,啤酒那都是动辄上百年,几百年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国际化,中国白酒不也得有个过程不是?你没有本土市场的强力支撑,怎么能辐射到国外市场呢?这次我参加第100届成都糖酒会就有感觉,比如葡萄酒,就是法国,阿根廷,澳大利亚这样的国际组团来参加,都是一个一个的酒庄集合在一起来整体推广。我觉得,将来很有可能中国的白酒就是这样走向全世界的。中国文化在复兴,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日益认同,慢慢的也就会接受这些酒类。但是,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咱不能着急,对不? 问:喝白酒对健康不利,长期看,不道德!每年因为喝酒致病,致死的人,辣么多,于心何忍?答:这是量变到质变的区别。你非得酗酒,天天喝酒,天天喝大酒,神仙难救。有人说了,按照研究,每天哪怕喝一滴,都是对身体不好的。你怎么辩?现在有些朋友,就是杠精。他们熬着夜,三餐不定时,蹦着迪,飙着车,加着班,抽着烟,暴饮暴食,非得跟你辩每天喝一滴白酒都是有害的。我经常看到身边有些年轻人,天天泡脚,养生,喝枸杞茶却熬夜刷微信微博。我就很诧异。这是一种啥思想哩?你都熬夜熬成这样子了,你还好意思说喝一滴酒都伤身。再说了,你就别喝呗!~非得较劲!~人啊,一生在世,是不可能活得像彭祖的……我经常看到有人说,不能喝酒,不能抽烟,不能吃肉,还要每天锻炼,活那么长有啥意思呢?我个人认为,这是属于完全自己内心的事情。也就是对生命价值的判断。有些人就不愿意压抑着活那么久,他就愿意开心肆意的活着,少活几年就少活几年。这是人生的选择而已。只要这个选择是自由的,不违法,就是对的。其实,偶尔喝酒,喝得不多,我个人认为,或许会对身体有伤害,但是,很可能对心情有好处。但是这无法科学的测评。我只是观察得来的。身体伤害扣十分,心情舒畅加十五分。我做长寿投资者研究很久了,我发现,吃不好穿不好的长寿者,有很多,甚至,很多人关到牢里,反倒身体变得特别好。你去看很多外国的犯人,关到牢里之后,反倒身体倍棒。生活规律了,饮食清淡了,操心也少了。但是,精神压抑的长寿者,我目前研究下来,还未发现一例。所以,有的人认为,压抑了,要喝酒,有的人认为,压抑了,要旅游,有的人认为,压抑了,要去拜拜。各有各的方式。所以,我认为,脱离计量谈白酒对身体的危害,是不妥当的,就像,每天喝二两,我个人认为,对人不见得有多大伤害。因为,很可能喝酒舒缓了一天的疲劳与压抑,反倒在这块补上来了。但是,每天喝二斤,那就是作死。你看,脱离计量谈伤害,是不是不妥当?对不? 问:高端白酒已经这么贵了,茅台近2000,五粮液1000左右,泸州老窖也是这么贵。将来还能涨到天上去啊?再贵,就喝不起了,你生产出来,也喝不起!将来要完!答:这个问题,要和通胀挂钩。事实上,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涨价,很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最好看居民收入占比)我认为,将来高端白酒涨价,照样能被消化。低端如果也猛涨,就不见得了。人群不同。其实,对酒有过了解的朋友,认真看看高端白酒的价格,对比一下世界高端酒的价格,其实心里应该有谱的。中国高端白酒,也就1000-2000左右。你看看葡萄酒的拉菲,波美侯产区,清酒的十四代,獭祭初磨,日本威士忌的白州,山崎,响,余市,价格都是等于甚至远超中国高端白酒的。茅台假设一年到10万吨产量。那就是2亿瓶一斤装的。中国中产一年喝10瓶左右吧。也就是端午节喝喝,中秋节喝喝,过年喝喝,差不多了吧?就等同于能满足2000万左右的人口。这还不算买回去藏着的。10瓶茅台2万来块钱。我猜,一年赚个三五十万,怎么都能喝的起了吧。这样数量的人口有多少,大大超过2000万人口了。这还是抛着算的。茅台2018年基酒5万吨上下。10万吨,还有多少提升空间啊。所以,我认为,高端白酒的消费量,是稳定的,关键是,买不买茅台,这个问题,后面的文章展开来说。注意,买得起啊!这个价格买得起!也有买的意愿。就看是不是买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搞不好买葡萄酒买威士忌。后面文章细说。 好了,这是将市面上常见的问题提供了一些我的浅见,供各位好朋友们参考斧正。 接着说茅台。我在2018年的时候,去了两次茅台。我在赤水河旁边的时候就感慨。我不喝酒这个习惯,让我少赚很多钱。如果时间回到几年前的三公消费危机,我可以说,我敢将全部身家的一半买到茅台上。(不会全部,再有把握,还是要留些余地。)为什么呢?这要从历史说起。首先我给出一个我的浅见。我认为,白酒酿造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包括老酒的调配。生产一款好酒,是基本活,能到高端白酒阵营的,其白酒品质,是见仁见智,没有大的差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各花入个眼。但凡纠结于口味的,我持保留意见。我做食品饮料很多年了。我们在很多年之前,就知道,做出和可口可乐一模一样的口味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情。这在食品工程领域,再简单不过。这里细说一下,很多人认为,做到和茅台,可口可乐一样的品质,是需要上仪器确定才被认可的。这是不对的啊。因为,饮料是被人喝掉的。而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像仪器那样的分辨能力的。最好的判断方法是盲品。如果,数款可乐放在一起,很多人盲品品不出可口可乐,就能被认同一模一样了。对不?是不是这个道理。你说仪器检测不一样,那不好使。同样的道理,你把飞天茅台和很多酱香型白酒放在一起,喊一些人盲品,不能确切的品出哪款是飞天茅台,其实,在实质上,就是一模一样的。我并非专业研究人员。我对科学化的检测,并没有太大兴趣也不大了解。我们当时研究咖啡的时候,是需要通过仪器的,整得吓死人,但是,仪器检测的差别,根本在舌头上体现不出来,我们一概认为,等同于没差别。这很武断啊,但是,却很有效,节省了很多思考和判断的精力。我认为,老百姓要盲品出飞天茅台,是小概率的。我自己也做过实验。很难准确测出飞天茅台。当然,当然!老酒友是可以的。但是,按照茅台的量,能品出飞天茅台的老酒友的比例在多少啊?请注意,这才是茅台的厉害之处。就像乔布斯于苹果,连看不见的机器主板,也要有优美的设计,这才是作为企业方,要追寻的。我非常敬佩。这样的要求,才是长久的,才是真正品质保障的。只是!只是!我们要清晰的知道,高端白酒不是看这个酒多好多好的,大家的酒都好!各有各的好!酒好,是入门的门票,不是获胜的奖牌。所以,我并不准备在茅台或者高端白酒的口味,酒质好坏上多花时间。因为,到了这个阵营,都好!我看什么呢?看定位。我个人认为,茅台的定位是——力量崇拜。国人对力量崇拜之心不死,茅台就不死。很多人认为是对权利的崇拜。我个人,不完全。权利是智慧力量与武装力量等一系列力量的归总。总之,我认为,茅台的定位就是——力量崇拜。当时,我在赤水河旁,认真的看红军的故事,走过的路径。我发现,我军与茅台的关系,实在太深太深了。四渡赤水,刚成立之初的领导关怀等等。这里我多说一句,很多朋友会在这个问题上纠结真假,甚至,很多人掰扯茅台巴拿马博览会的参会真假,获奖档次等等。我个人认为,是没有必要的。首先,这是几十年上百年的陈年老账,已经没有办法验证真假了。这些事情,你很难说是真的,更难说这是假的。这种故事的推出一般是什么流程呢?当你明白这些流程之后,你就会知道,木已成舟,不可改变。一般来说,首先是企方想出亮点,然后,去寻找证据,比如,参加巴拿马展览会你就有相关的资料,获奖的奖牌之类的,比如,红军在贵州的事迹,就会留下文献,痕迹等等。那么,企方一旦确定是按照这个路子去走,就会组建团队开始全方位论证,全方位整理材料。等同于行业考古,企业考古一样。当这些东西都完备了,都反复论证了,甚至,很多都形成文字,论文,书籍等等了,那么,就等于企业,产品的历史背书完成了。这个步骤对走历史传承型的白酒,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包括一些奢侈品,艺术品等等的,都需要把这个过程做得无比细致,无比务实。然后就是开始陆陆续续增加广告的投放,植入性的广告,硬广等等,那么,一直坚持下去,所有人就会慢慢接受这些内容。这个过程,有时会很长,有时却有很短。但是,显然,花的时间越多,精力越多,资源越多,将来绵延的力量与影响也就越久远。好了,当这些东西,都成型了,即成事实已经出来了。你这个时候,再去纠结真假,已然毫无意义。因为,企业在做基础工作的时候,一定反复论证过了的,尤其是大企业组建的团队,是专业人士来的,他们的水平很高的。可以说,是业界的大拿。然后,在关键问题与环节上,肯定是无法证伪的。彻底绝了证伪这条路。知道不?比如说,红军最有名的拿茅台洗脚这件事,且不说真假(我认为是真滴~~),我就说,你怎么证伪?还有,日本人想把中国人的高端白酒复制到日本去,最后失败告终,这种事情怎么证伪?好难的……所以,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茅台与我军发生的点点滴滴,已然是真的,茅台100多年前巴拿马博览会获奖,享誉世界,已然是真的。或者,你就当真的听。而这些故事,一年一年,一遍一遍的重复传唱,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就在所有消费者头脑中占据了不可磨灭的位置。随着消费者的离去而离去。致死方休。除非企业自己玩火,作死。不然的话,一代一代管理团队,最要做的事情,并不是创新,而是继往开来。延续当年的传统,加强传统的力量。这样,时间会给这些企业,品牌以巨大的回馈。所以,我当时在赤水河旁仔仔细细认认真真了解完红军与贵州的故事,我就能够判断,假设回到三公消费危机的时候,我敢于全部身家的一半买入茅台。就是这个道理。军队是最讲究传统的。你看看各国海军,都有继承舰艇名称的传统。你看看部队的精神,尤其是能征善战的部队,类似李云龙那样的,都有非常牢固的传统。这种传统,在军队这样的组织中,非常非常非常难以被更改。因为,这样的组织是比较封闭的,是讲究服从与执行的。我之前有个朋友,在某省份做通信的,他跟我讲,部队的电商,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市场,我一点都不信。后来他详细跟我说了情况,我才信了。就是,部队的手机一般来说,是定制版的,(我朋友那个省是定制的,其他地方我不知道)然后,他一次性买几万台手机,把操作系统按照要求定制,只能安装一些app,然后,这些app就可以收取一定的利润。再接着,这些手机使用者,并不能常常出去买东西,更别说逛街啥的了,所以,都是电商购买。等于渠道就是封闭的。这里面的利润还是非常可观的。你看,一个较为封闭的组织,能够接触到的信息就比较少。(各国都一样啊)那么,最权威的信息,指定是来自于上级啊,这还用说。茅台啊,茅台!老天成就的啊!如果当年红军走的是宜宾,那今天高端白酒的格局肯定就会变!妥妥的!部队讲究感情的,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一起同生共死。那么,那段岁月的经历,将会在一生都有余波。红军在茅台镇反复突围,反复拉锯,出生入死,这时候,每一天吃的,喝的,用的,都将在其余生深深的烙在脑海中,永不磨灭。而这些红军,后来活下来的,都成了共和国的功臣,创始团队。他们余生,都无法忘怀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无法忘怀那些舍生取义的战友,无法忘怀那些开怀痛饮的茅台。出征之前,不知归否!痛饮一场,来世再做兄弟!大胜归来,抱头痛哭!举起杯,敬无法归来的兄弟!这些岁月,热血,经历,伤痛,开怀,又岂是其他东西可以替代的呢?我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些在贵州幸存下来的勇士,将这段残酷岁月的记忆,带到了新的时代,从此,一直延续!所以,在伟人带领团队踏上贵州的那一刻,当敌人开始在那里阻击的时候,茅台镇的酒,就已经注定不可磨灭。贵州茅台这家公司,是那段历史的集大成者。他们非常非常好的承接并延续了那段记忆中最高光的部分之一。好了,这个种子种下了。我认为,在外部环境不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将会一直一直生长。所以,只要中国还有对力量的崇拜,那么,所对应的对象,一定是我们的部队。你们看看吴京,你就会知道,我们平时别看小鲜肉小鲜肉的,当真有扬我国威的影视作品,任何小鲜肉,都甩出N条街。战狼系列,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等的,哪个不是票房惊人!这其实非常明显的在告诉我们,我们对力量的崇拜,是很强烈的!只是,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展示出来。搞清楚这个逻辑,就会明白茅台的根本生命力是什么了。酒的品质,性价比,真假货,渠道通路,都重要,但是,都是战术层面的。而对力量崇拜这件事持之以恒的输出,才是战略层面的。才是真正的根基。只要茅台占据了这个高地,任他东西南北风,茅台可做到岿然不同。前提!注意!前提是,茅台不能自己玩火,作死。比如,改变定位,或者,减缓力度。除此之外,一直好下去的概率比较大!(目前看,没有这个改变的迹象。)那么,我们再看看外部环境,也就是竞争对手,有没有冲击的可能性。五粮液的定位是什么?各位好朋友们也可以思考下,我将来写五粮液的时候,展开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不是——力量崇拜。泸州老窖呢?洋河呢?都不是!所以,这就是茅台几代领导人高屋建瓴的地方。他们选择了一条别人无法模仿,更别谈超越的道路。熟悉谦和屋的老朋友就知道,我之前在白酒第一篇的时候,讲过定位的关键点。其中有一条就是,真正厉害的定位,是你越模仿我,我的力量越强。跟吸星大法似的。茅台就是个中典范。任何同档次同业定位如果沾了力量这类的诉求,最终,都会发现,茅台都像一座大山一样,在前面等着你培养起来的客户。但是,茅台也有罩门。就是贪腐和茅台挂上钩。当年就是这个事情搞得灰头土脸。因为,这打到了关键的七寸。贪腐是蝇营狗苟的代表,是力量的反面。其实,力量的反面不是柔弱啊,这个别弄错了。柔弱是力量的另一种方式的呈现,柔弱胜刚强呢!~但是,贪腐,蝇营狗苟,这些东西,就是力量的反面了。当茅台和贪腐挂钩的时候,才是最为危险的时候。好在这届狠狠的打压了贪腐,一下子,把最危险的东西给扼杀住了。万幸万幸!讲真,贪腐们要喝茅台,也是茅台不能控制的事情。总之,我个人的浅见是,先把关键的地方拿住。贵州茅台这家企业。我个人认为,最关键的地方是定位于——力量崇拜。然后,分析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整体茅台的定位会不会变。比如,开始主打绵柔,小酒,开始用茅台这个商标(茅台股份控制的其他商标不算啊)迎合年轻人,开始主打低度数,请明星代言等等一系列动作。如果有,我就认为,茅台的根基,或者,基本面会发生变化。我就会详细分析具体情况了,除此之外,并无太多关注的。这里我多说一句,酒企请代言人这件事。这其实并不见得是一步好棋,尤其是大的酒企。原因很简单,酒企的存续时间会很长,很有可能长过很多明星的寿命。而明星的人设,却很短……较好的方式是植入。因为一部影片或者连续剧,拍摄完毕之后,就成型了,不可变动。那么,将来有人看,看到的就是拍摄时候凝聚下来的内容。不易变化。茅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其是实质上的伟人代言,在建国后那个特殊的年代,伟人们都与茅台有过很多故事,更为令人惊讶与赞叹的是,茅台人将这些全部记录了下来,并做了相当不错的传承。这就是很厉害的了!很有远见的了!有些故事,发生了,没被记录,忘却也就忘却了。茅台在这方面做得最好。我有一些书籍,文字。都可以看得出,茅台在这个上面花了大力气的!(我认为这些书可以延伸阅读一下。) 外部因素——国人对力量不再崇拜。这个不好展开说。但是,各位好朋友们自己能够感觉得到的。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我可能也会详详细细的再做分析了。如果,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都不发生剧烈变化。那么,我认为,在大体上,作为一家公司,茅台是无忧的。请注意!股价是不是同样会涨,投资是不是同样会赚钱,那可不见的!那是和企业经营本身完全不同的课题了。这个后面的文章再说了。我的逻辑是先选择好的行业,再选择好的企业,最后等待好的价格。缺一不可啊……好了,啰啰嗦嗦又近万字了,太长了……接下来,我再慢慢写茅台,会陆陆续续开始涉及到财报等数据性内容。这里非常推荐唐朝的——手把手读财报。这里面剖析得非常清楚。我个人也从中获益良多。感恩感恩!还会涉及到通路,渠道,控价等模式,每一个都是需要花很多时间填的坑。慢慢来,比较快!~大致如此吧,分享给各位好朋友们,供各位参考,斧正。更多信息,请加小号酒会永恒(第99届全国糖酒会游记) 还过不久时间,我职业投资生涯就迈入第一个五年了。好紧张,好激动~这四年来,年化收益超过我的预期了,也就是超过15%了,如果算上港股,那就有些令我吃惊了,因为,我莫名其妙的买了恒大地产。历经4年,即将步入第5年,谦和屋基本上投资的大方向是怎么来设定的呢?入门的时候,重仓几乎全部都是银行股,然后第二年转向了。因为,我怎么弄,也弄不明白银行的财报。像无数张蜘蛛网层层叠叠,然后,一头雾水。所以,后来倒逼我自己发明了一套我自己勉强能投资银行理财的方法——就是买一揽子0.8pb以下的A股银行股,然后,1.2pb左右卖掉。后来,我凭借这个吃国家信用背书的方式,获得了令我满意的利润。具体操作思路也写到了我文章里面了。2016年年初,我看A股银行股。(https://xueqiu.com/3366431401/65111929) 可是,这终究不是我想追寻的投资获利方式,因为,我觉得过于模糊,以及,最重要的,银行这种商业模式属于赚十年钱,然后可能一年亏光光。这种商业模式我个人不大喜欢。且,我发现很多欧美投资大师,在阐述自己投资模式的时候,是把银行抽离出来的,比如乔尔.格林布拉特。所以,我接下来就转向了,转到著名的白电制造业。花了一年的时间被银行财报摧残过后,看白电的财报,不要太舒服哈,那感觉就是,读完三遍《证券分析》之后,看《聪明的投资者》那感觉。我就将“格力”“美的”“海尔”这三家公司,看成一家公司,叫做——格美尔。这家公司实质性垄断中国空调产业。超过八成。这里面,我格力仓位最重,赚取的利润也是最多的,从2016年股灾连续跌停之后买入,至今两三年了,都没有卖出。有董小姐在格力,我个人是不会因为基本面卖掉的。这个操作思路也在文章中阐述出来了。简单!要去追寻简单!(https://xueqiu.com/3366431401/68483633) 2017,2018年,就是集中精力涉足了两个行业,一个是建材行业,牵扯出两家公司,一家是伟星新材,一家是东方雨虹,这两家,目前是我的重仓股。伟星新材还是盈利的,东方雨虹亏了有25%左右了。为啥重仓建材呢?因为,我2017年在浙江走访了4个多月,沿途去了十几个城市,开着车到处看,我看当地的基建,房产,热火朝天,如火如荼,后来去了西部,贵阳,遵义,成都,重庆,等等地方。我全部看到的都是城市基建,房产热火开工,到处都是工地。所以,我根本不担心建材领域的总量,这是一个巨大到令人吃惊的数量级。而这里面龙头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必定是供不应求的。事实上,东方雨虹常年产能利用率超过100%,竟然达到140%?好惊人。这个领域,未来三五年,怎么看,都是有着相当充足的基本盘的。关于东方雨虹的一些思考。(https://xueqiu.com/3366431401/87006539)关于伟星新材的一些思考。(https://xueqiu.com/3366431401/97599158)东方雨虹——股东会参会记(多图费流量:)(https://xueqiu.com/3366431401/107513160)伟星新材股东会参会记(多图费流量:)(https://xueqiu.com/3366431401/105975989) 2018年上中旬,开始正式进入医药行业,因为和恒瑞医药的不解之缘,我详细了解了公司,行业。但是,实话实说,我认为,医药行业中,尤其是化学药的部分,其难度,甚至超过银行业,银行业充其量算复杂,化学药这东西,除了复杂,还真是难,那种硬核的难。我根本搞不清楚。所以,我文章的分析就详细说了这个领域的投资方式。我个人最后也是被倒逼一套投资方式——跟着业界大牛走。这个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的文章。还有就是动物的药——疫苗行业。也相当不错的。恒瑞医药股东会参会记(医学门外汉如何投资)(多图费流量)(https://xueqiu.com/3366431401/108345125)疫苗之皇——猪的(生物股份)(https://xueqiu.com/3366431401/111754628) 以上所有研究,重仓中,除了东方雨虹,最终都是获利了结或者账面浮盈的。我很感恩老天爷给我的好运气。2019年开始,我估计,我至少会花6年的时间,来比较深入的去研究白酒领域。整个白酒上市公司,怎么也有几十家吧,争取这些年全部去看看。很多朋友可能要问,这么多行业,你为什么要选择白酒行业呢?谦和屋(WX:qianhewu2008)脑回路咋这么复古捏?我个人是几乎不喝酒的。所以,坦白讲,我是错过了很多很多利润。当我开始研究的时候,我将自己带回到那个塑化剂,三公消费被压制的年代,我想,我很可能重仓白酒股票。这个理由将来详细说。但是,最终让我非常笃定的准备花大量时间,资源,经历,金钱研究白酒的原因。我想,应该是这一点。 酒会永恒! 老朋友都知道,我职业做投资理财,一开始,就有一个等式在我心中——赚钱总额=本金*收益率*投资年限。白酒这个领域,在投资年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一个奇特而有趣的领域。我个人做实业时,从事过非常长久的茶领域实业。云南,福建等地,都经常去,也和其上市公司有过合作。这个白酒行业,像极了升级版,豪华版的茶叶行业。首先就是,行业存续时间巨长无比。从有人类活动开始,基本上就有酒,烟草,茶叶这类嗜好品了。我可以非常肯定的推断,大概率在我们未来三四代人,酒,烟草,茶叶还将伴随着我们人类的每一天,每一个人。逃无可逃,避无可避。欣然接受吧,朋友们。随便你有多少研究报告,证明烟酒对人体有害,都不会有影响。事实上,熬夜对人体的伤害比这几个都大得多,你看看不熬夜的人,有多少?所以,意味着,行业几乎是不会消失的,甚至,受影响的概率都小。你看这几次危机,塑化剂,压制三公消费。看着一两年被极力打压,可是,随后的爆发,把压制的业绩全部还回来之后,还有得多!~尤其是好公司。那么,对于我来说,就太好了,因为,可以复制到我的下一代。你想啊,我研究几十年,怎么着,也会对这个行业有着较深的理解,那么,第二代人,开始做投资的时候,基本上,可以把我走的路压缩,少走很多弯路啊。这就是节省时间,节省花费啊。朋友们,您反过来想想,研究互联网,高端科技。等同于未来需要三五年更新升级一次知识库,更严重的是,您的后代在延续投资这件事的时候,很可能您当年的研究全部用不上。说不定腾讯,阿里巴巴,京东早已不见了。比如,我自己是学电子商务的,我当年学习的时候,就没有淘宝,网上买东西的,叫做易趣。今天,几乎没看到过易趣了。我当年的研究,折旧率很高啊……举例,假设有人二十年前的样子,研究高科技,那么,那个时候,研究的标的,很可能是雅虎,微软,搜狐,新浪等等。到今天,研究成果贬值较大啊。如果是研究白酒呢?我天,利润不要太大!~这个是我选择深入研究白酒的一个重要原因。投入的精力,成本,时间等要素,可以累积,可以传承。讲真的,我认为,当真深入研究酒类之后,在A股投资,应该是可以在我自己这辈子完完全全不要担心利润问题了。当真可以吃几十年。至少可以吃几十年! 这是第一个原因,酒会永恒。(别抬杠,我指的是对我们这几代投资者来说的永恒:)) 也就是行业本身足够的稳定。并且,量级足够大。白酒大概一年六七千亿的总量。养出一群赚钱的上市公司绰绰有余。且,每年都要喝。每年都会有这个量级做保底。那么,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就是白酒这个行业相对来说,不复杂。朋友们,您想想看,白酒到底有多复杂?整个A股市场,能找到比白酒更加容易搞懂的行业,其实,是不多的,可能就是高速公路之类的更加简单一些。其他的,都比白酒复杂多了。茅台酿制复杂吧?12987,一年一次制酒,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您再看看恒瑞的,多西他赛注射液,化学名:[2aR-(2aα,4β,4aβ,6β,9α,(aR*,βS*),11α,12α,12aα,12bα)]-β-[[(1,1-二甲基乙氧基)羰基]氨基]- α-羟基苯丙酸[12b-乙酰氧-12-苯甲酰氧-2a,3,4,4a,5,6,9,10,11,12,12a,12b-十二氢-4,6,11-三羟基-4a,8,13,13-四甲基-5-氧代-7,11-亚甲基-1H-环癸五烯并-[3,4]苯并[1,2-b]氧杂丁环-9-基]酯。啊啊啊…………………………………… 白酒就是生产,流通,收钱。完全可以想象成一家酿酒坊,酿出酒,然后,做广告,卖酒,送到客户手上。第二年再重复。那么,上市公司从逻辑上,就是这个版本的扩大无数倍。但是,根子上还是一样的。没有变化。这种比较简单的模式,最好的地方,就是容错性比较大。你可以通过较少的数据,人员,检验真伪,反推,比较不容易踩雷。您看,消费者接受喜欢一款酒,是不是要花很长很长时间呢?动辄就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像茅台这样的酒,都是按几代人这样算的。那么,一旦确立了消费者的口碑,喜好之后,地位其实是相对较稳固的。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白酒有很高的利润率。不管是毛利率,还是净利率,都很高。毛利率高,代表品牌溢价被接受,深入人心,占据品类。净利率高,该表这个生意模式赚钱,没有天量的研发费用,过于离谱的广告费,人工生产等等费用。且,好的白酒企业现金交易,相关财务费用也没啥。那么,这样的生意模式,其实,就值得我们花很多很多的精力去研究,因为,研究过后,成果不打折,利润丰厚,可以用很久很久…… 好了,这就是我为什么接下来好几年的时间,准备深入研究白酒企业的原因了。和各位好朋友分享。不一定对,但是,确保真实,真诚哈!~ 2018年10月25日星期四,第99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在湖南长沙的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开业。我一大早顶着暴雨,开车到了会场,就从这一天开始,我正式学习研究白酒领域了。这里我要特别说一下这种行业内展会的事宜。谈谈我的个人经验。其实各位朋友们,有些朋友从事过实业,而有些朋友们没有从事过实业。可能对这种会议就不了解,不熟悉。这种行业内的会议,属于水面下的会议。平常看不到。大概一年也就一两次,有些展会好几年才一次。甚至有些展会比较严格,参展的还需要是行业内人员。普通人没事还不能进去,也不卖票,预约制的。这次在长沙的糖酒会,会展单位开会前就找过我们,希望我们承包我们这个行业的片区,然后,我们去招展。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没有接。我个人参展过业内的这类型会议很多次了,一般在香港和上海比较多。规模巨大巨大巨大……我很喜欢去看展会。因为,真正的大玩家,在展会上才看得到,接触得深。作为一位投资者,参加这样的展会,其实,是很有帮助的,因为,里面有真正的资深业内人士,企业一般是怎么安排的呢?以我们过去参会经验来说。我们会拿下展位之后开始布展,一般一两天布好。然后,开展会的这三四天,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全部集中在展位上。进行会谈。那么,作为公司方,派到展位来服务的,一定是公司的资深人员。原因很简单,一般这样的展会,参展加上人员开支,加上物料费用,几十万跑不掉。这几十万是花出去的,那么,换回来的是什么呢?主要就是业内的下游资源。也就是经销商,零售商等等。而这些下游的资源,一般来说,都是随机性比较大,陆陆续续走到公司的展位上面来的,那么,就会和展位上的工作人员谈具体事宜。如果这个时候,工作人员不专业,不资深,不能在一两分钟之内有效的分辨客户情况,并将有希望的大客户进一步会谈的话,则,机会就错过了,有时候,一个机会可能意味着一个地区,意味着这个地区被其他品牌抢过去了。所以,这种大型展会,一般坐展的,都是公司中高层,尤其是负责销售的中高层。很多时候,一些中型企业,老板会亲自坐镇。我们去香港参加的食品饮料展会,四年一次,好家伙,都是大佬亲自坐镇,各方政府高官亲自视察。规格很高的。那么,这样规格的展会走一圈,了解清楚。比平时去超市,去零售店了解的情况,真实太多太多,优质太多太多了。我跟大家说个书上看的段子。有家日本企业做精密光学设备的,就是那种高精度的镜片。他们去参展,美国FBI派人驻扎到他们展位守着。也不买货,干啥呢?就看来这个展位谈业务的是什么人。为啥FBI要守着?因为,这种水面下的会议,上门来买货的,都是业内人士。而这家精密光学设备制造出来的镜片,就是用作导弹瞄准啥的,这样,就能够看到,有哪些国家,哪些势力接触这家公司了。吓我一身汗~~~ 好了,这就是我对展会的认识。我个人反正觉得,调查,研究任何一个领域,从业内展会入手都是不错的选择。能看到非常多优质的,真实的东西。这次在湖南长沙的第99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以酒类为主,食品,调味品为辅。规模巨大无比。认认真真逛完的话,没有七八个小时下不来。就算把酒类逛完,怎么着也要四五个小时。白酒为主,葡萄酒,洋酒等为辅。我参展都是拖个行李箱,一边逛,一边收集资料的。为了简便,我主要说酒类,尤其是白酒类的情况。 首先,令我惊讶的是,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股份,似乎都没有参展。也就是说,其实,高端酒至少在这次展会,并不是主打。想想也明白,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还需要参展么?估计秋季展会去一些。基本上,这次参展的,以二三线为主。我整体看下来,白酒做得最猛的,是汾酒集团,茅台镇上那些大酒厂,其次是湖南当地的酒鬼酒等。都是特展展位。且不止一个,他们都是好几个特展展位。这里我说一下,看展会要重点看的地方。首先就是面积最大的特展展位。啥叫特展呢?就是特殊展位呗,普通展位一般是3*3米的格子间,但是,特展展位是没有这个限制的,可以把很多个格子间合并到一起,然后,做出一栋房子,或者,一个场景,等等。那么,一个展会首先要看的,就是那些特展展位。这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要么你不来参展,你一旦来了,你的展位规格,其实就是你行业内的地位彰显。(举办地的主场企业除外。)比如这次展会。特展最吸引人的,如下几家。 其实,各位有心的投资朋友们可以看得到,糖酒会的设计,搭展,格调,风范,应该来说,都是超前的,不容易看到的,这里面很多东西可以学习。 我看白酒类企业,基本上,主要看两点,第一,营销。第二,组织架构。(包含内部组织架构,以及,和市场部分的外部组织架构。)为什么看这个呢?您想想看,仔细想,慢慢想。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最好喝的酒???我的答案是没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有最快的车,最高的人,最大的象,最宽的河。这都找得到,确定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也可以认证,发证书。但是,有没有人能确定最好喝的酒?没有!只有对自己而言最好喝的酒。也就是最合适自己的酒。比如我自己,几乎不喝酒,在研究白酒之前,我茅台的味道都没有概念,不记得是什么味道了。整个白酒的味型我都完全一抹黑。红酒也不喝。黄酒倒是有时候喝点,香雪,加饭,等等的。但是,对我来说,最好喝的酒,还真不是茅台,陈年茅台我也喝过,好喝,但在我这里,算不上最好喝。我个人最喜欢喝的是一款叫做“獭祭”的清酒,是一种紫色包装的二割三分酒。我最喜欢喝那个。你说,哪里又有什么“最好喝的酒”这种酒啊? 所以,我特别看重营销这件事。因为,酒到一定品质,都可以说最好喝的酒,也都不能说最好喝的酒。就是都好喝,说不清楚谁最好。就这么个意思。那么,最终消费者一定还是会选择一款啊。具体选哪款?看营销。 我们之前接触过一些策划团队,类似叶茂中,张默闻这样的策划大师。他们其实做得最多的也就是几个大行业,这里面,又以糖酒消费品类为多。我可以说,中国最好的那一群做营销的人,酒类里面,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你去看过酒类怎么做营销的,再去看看其他商品,你马上就能看到差距了。说实话,我目前看到的,能在营销上面超过酒类的,真的很少,某些品牌的奢侈品算一个,名表类也算一个。但是,基本上,这些奢侈品,名表,规规矩矩做了几十年,上百年了。可是,中国的白酒,基本上都是这一二十年起来的。相较而言,白酒们做营销,更加厉害一些。整个展会看下来,大开眼界。其实,很有趣很有趣,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这个市场营销,首先是从总路线做策划。这个总路线确定下来之后,以后所有的营销资源就配合这条主线一直打下去。所以,这条主线,也就是定位定出来的这个“位”,相当重要,也是企业营销层面核心中的核心。比如,茅台就是主打国酒。整个营销,全部围绕这个来。茅台也有足够的资源来打这个国酒的主线,其他企业,想模仿都模仿不来。比如,洋河就是主打男人情怀,绵柔啥的,通过完完全全领先竞争对手量级的营销费用以及市场人员,硬生生拉开差距。你想抄袭?钱够吗?人够吗?比如,泸州老窖,主打老窖,他有一个明代老窖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用文物给你酿酒喝,服不服?主打这个,你能抄袭过来么?这些营销,都是经典。你越抄袭他的路子,就越加强他的定位。厉害就厉害在这里。所以,世界上根本没有最好喝的酒。可是,在某些人群中,某些定位里,又有最好喝的酒。你看,是不是很拗口,很思辨,很哲学?科学是直线的,智慧是拐弯的,哲学是圆圈的。 所以,我个人投资酒类,是会先从营销角度看,看看这家酒类企业的营销主打的是哪一块,走的什么路线,竞争者抄袭,仿制起来容易不容易。如果这一关过了,才能走到下一关。如果营销做得好,你就可以不用和竞争对手进入下一关的拼斗。因为,经销商,消费者会找上门来,如果营销做得不好,就会进入到下一关,开始拼销售,拼市场政策,拼推销方式等等。这个以后我挨个具体说白酒企业的时候,详细剖析哈~ 那么,第二个我会详细看的,就是组织架构。首先看内部的组织架构。如果是国企一家独大的,全部国企人员说了算的。我个人是会暂时先考虑考虑。因为,白酒这个领域,是一个非常充分竞争的领域。且,竞争的强度是非常强的。这种竞争强度越强的行业,就越需要强调组织结构扁平化,决策机制快速,最好是让市场一线听得见枪声,闻得到硝烟的人做基本决策。如果是国企方说了算,决策需要层层上报,久而久之,劣势就会非常明显。应该是由特别懂市场,懂行业的决策者来统管,会比较好。也就是内部组织纯粹民营或者混合制为佳。其实,有心的投资者研究过洋河股份的话,就可以明显看到,两次内部组织的改革,都让业绩大增,费用大减,利润大涨。其实,这就是企业内部的改革开放,充分的激发了人员的能动性。当然,在展会上,看不到内部的组织架构的变化。展会上能看得到的,是外部的组织架构。也就是,企业和市场怎么做关系,怎么做连接。这个应该排在第三位。茅台镇上某知名酒厂,大概几十亿的总价值。这样的规模,做其省会城市行政区级别的代理商,大概是15-20万的打款进货,按照4折左右的价格进货。年底再根据销量进行返点。如果要做整个城市的代理,约30-50万左右的进货量。这里我说细一点。白酒做市场销售,一般来说,可以分成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总部控制类型的。比如,洋河股份就是这样的典型。总部派驻团队到你的市场,帮你做市场,洋河负责成本,承担风险,你负责流通,当地关系,总之就是你负责干活。但是,主要风险主要成本是总部承担了,借用你当地的关系网来推进市场。这种模式很显然是需要大资金,需要大资源才能玩得转的。但是,好处也相当明显,就是市场会做得更好,控销做得更严,产品被接受之后,会一骑绝尘。洋河的张雨柏名不虚传。还有一种类似医药领域的大包商模式,就是将整个区域总体一个价格承包给你。市场你做,成本风险都是你自己承担,当然,做得好的话,你赚的钱就更多,更快。这种模式,对于白酒企业来说,起盘的速度很快的,因为,回款会比较迅速。往往是广告打出来之后,全国各地做招商会,一轮招商会做完,回款就相当相当多了。很可能就已经赚了很多了。这种模式就是总部管控较弱,各地诸侯较强了。等同于总部就生产酒,销售能力全部由各地经销商自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长久看,这种模式其实并不好,估值要打折扣。道理也很简单。诸侯强,可以随时换品牌。以及,总部对当地市场的了解程度肯定是不够的。甚至,有些省市,总部都不见得有常驻工作人员。你说,怎么能搞得清楚当地消费者的喜好呢?这里展开说,会说不完,还是将来挨个说白酒企业的时候,详细再分享吧。 总之。参会的时候,可以比较详细的看到白酒企业的营销情况以及对外组织架构的情况,这些信息非常重要,也很优质,有条件的朋友们,应该是要来看看的。如上所述,第99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很值得一看。我也从这个展会开始,正式进入我的白酒投资研究的系列,资料太多,资讯太多。一篇文章是说不完说不清的。不如,在将来的日子,谦和屋(WX: qianhewu2008)详细说到每个白酒企业的时候,陆陆续续将这些讯息一一分享给各位好朋友们。这个糖酒会吧,都办到第100届了,我个人感觉,非常值得投资者去参加,里面的东西太值得看了。可惜的是,在成都,这个算得上是五粮液的主场,我没看到贵州茅台参展,倒是有茅台镇很多企业来了。基本上,酱香与浓香二分天下了。 今天主要说说贵州茅台。白酒投资是个需要花很多时间研究的课题,比我之前接触到的行业,都要显得复杂一些,这个复杂程度有些不同。举例,比如我之前研究的东方雨虹,伟星新材,这样的企业,算是隐形冠军企业,也就是基本上行业内,算一家独大了。同级别的竞争对手,其实,是不多的。关于东方雨虹的一些思考(https://xueqiu.com/3366431401/105318249)关于伟星新材的一些思考(https://xueqiu.com/3366431401/105318229) 但是,白酒这个行业,大的玩家,太多太多了,如果只研究几家企业,难免对整体行业的脉络把握不明晰,导致将来出现竞争格局的时候,不大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所以,白酒这个行业,研究起来,是需要长时间,大精力的,但是,好处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个行业研究的成果能够管用很多年。很有可能贯穿我这代人的投资时间。甚至,下一代都可以用得上。于是,整体来看,研究白酒投入产出的性价比,是很高的。前期花费多,付出多,但是,后期管用时间长,收获大。研究白酒我是从2018年就开始了,整整沉醉在其中一年多了,各种各样的酒,大大小小买了十几万了,天天研究,天天琢磨。 这里要特别感谢@闲来一坐S话投资 老师,我和闲来老师在2017年碰面的时候,向闲来老师请教学习,他就跟我说了白酒这个行业,但是,我从小到大,几乎不怎么喝酒的,所以,一点感觉也没有,可是后来仔细研究琢磨,发现,这是个非常好的行业啊!于是,就“入坑”了!~再次感谢闲来老师。 我说说我的浅见。白酒这个行业,好奇怪,喝酒的人,几乎都非常看好这个行业,甚至,沉醉其中,但是,不喝酒的人,几乎完全不了解这个行业。这一点,有点像二次元文化。你看到很多年轻人,去参加什么COSPLAY聚会,打扮成游戏中人物的样子,你是一点也不知道来龙去脉,完全看不懂,但是,身在其中的人,却乐此不疲,彼此间,都是同道中人。我在研究白酒之前,根本搞不清楚,茅台与茅台镇是啥关系,飞天茅台和各种长得几乎一样的茅台镇的酒,有什么差别。我宴请的时候,也几乎不喝酒,自己在家,也不喝酒。我身边朋友,似乎都这样,奇了怪了都!~后来,深度研究白酒之后,才发现,里面的道道,竟然这么这么多。有一次,在我岳父家请亲戚朋友吃饭,我开了一瓶2006年的茅台,自己也喝了一点点,觉得没啥,但是,其他人却好高兴啊,我都不明白,至于这么好喝吗?后来研究多了,才发现,至于!中国白酒这个行业,由于其时间之久远,里面的讯息,数据,有点像一本陈年的账册,搞不太清楚。我思来想去,要从哪个关键点切入才好呢?我认为,用传统的方式切入,恐怕有些不妥。具体的内容,我一一展开。 首先,中国到底多少人喝白酒,每年喝多少白酒,这个数量,其实,我认为,非常非常难以精确的统计。因为,除了上市的这些公司之外,还有很多很多大的玩家小的玩家参与其中,其数据难以较为准确的统计,除此之外,很多民间自酿的白酒,更是如同雾里看花,更别说,还有进口的,走私的洋酒等等。这个数量太大太庞杂了。再加上,很多人买酒,是存着的,也就是不见得开瓶,这个开瓶率的统计,也是非常难以达到精确的。目前这几个数据,能查到的,2018年1-12月全国白酒产量为871.2万千升。累计增长3.1%左右。我们大致可以用1升等于2瓶白酒来计算,那么,这样算下来,应该是,174亿瓶左右。(折合65度白酒。)我反复算,是不是算错了,这还是白酒啊。啤酒是3800万吨啊,如果也按照每瓶一斤装的,那是760亿瓶啊!葡萄酒产量是63万吨左右,折合成1斤一瓶的,大概是,12亿瓶左右,葡萄酒进口量为73万千升左右,折合成1斤一瓶的话,是差不多14亿瓶。黄酒洋酒就不去算了。按照这几个量加总下来,一年酒类产量和进口量能够有统计的,大概在960亿瓶的样子。我还是有点怀疑这个数据。各位朋友帮我算算,是不是算错了,我数学体育老师教的啊!一年1000亿瓶一斤装的酒?(还有自酿的,小作坊产的,只多不少。)这是产量。平摊到每个人头上,差不多是70瓶左右的产量。就算数据无法精确,这个数量级,已然是惊人的了……所以,首先,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特别惊人的数量感,就是,中国连生产带进口带自酿和小作坊啥的,大概一年要出现上1000亿瓶酒。(折合成一斤装的。)这个赛道多么的惊人啊!难怪,当时宗庆后都要做白酒,我认识的一些商界的前辈,好多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进军了白酒领域。无他,量太大了……然后,我们看到销量。这个产量和销量并不是同步的啊,会有些差别。白酒的销量,在2018年,大概是855万千升,而2017年,是1162万千升。是下降的。(折合65度。)啤酒基本上生产后也不能长期存放,红酒,黄酒,洋酒啥的,量比较小。就不细算了。总之,产量差不多1000亿瓶左右,销量也差不太多。也就是说,酒厂生产出来,经销商,老百姓就买走了。而买回去是存着,还是喝掉了。不好说。要看开瓶率。(尤其是可存放的白酒,红酒,洋酒。)那么,这个开瓶率到底是多少,就是一个巨大的谜题。无人能够准确的知晓。好了,这个概念也建立起来了。 首先,这个市场巨大到令人吃惊,每年1000亿瓶数量级的各种酒被生产出来,然后,这些酒,被老百姓买走了,酒厂得到钱,老百姓买回家之后,一些喝掉了,一些存放下来了。具体比例不知道。(我觉得,随着科技的发展,很有可能一些高端酒,将来可能植入芯片,能够准确测算开瓶率。)其次,中国人真的对酒这件事,确实有着深深的爱。不要说什么喝酒伤身,这样的数量级,只能代表一件事,不喝酒,伤心……(对了,伤心时,好像也得喝酒……)再者,这个惊人的数量级,是每年都有的,每年……不像房子,车子,产生一次消费,管用几十年。酒这东西,产生一次消费,可能没几天就干光了。 那么,重要的是,这么大的销售量,其销售额是多少呢?2018年,全国酿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销售收入大概在8122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0%左右。利润大概在1500亿元左右。同比上年增长24%左右。其中,白酒销售收入在5364亿左右。同比增长13%左右,利润约1250亿左右。同比增长30%左右。啤酒在1475亿左右,同比增长7%左右。葡萄酒在288亿左右,同比下降10%左右。进口葡萄酒在238亿左右。差不多持平。也就是说,2018年,白酒,啤酒,葡萄酒这几个,连生产带进口的,差不多在7000多亿人民币。这7000多亿的钱,被目前这广大的酒企一一瓜分,年复一年,年复一年…… 作为类比,中国瓶装水大概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亿左右。大概能占中国软饮料的20%左右份额。花在酒上面的钱,远远超过花在瓶装水上面的钱哩!~ 好了,这是一个大概的印象。每年的产量,销量,营收,利润。这几个关键点。先拎出来。那么,我们今天看的,是白酒,其他的就先放一旁,将来再分享。白酒每年的产量差不多在900万吨左右。销量也差不多。产值在5000亿左右,利润在1500亿左右。这是白酒的基本印象。那么,基于此,我们再接着往下走。白酒这个领域,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这三者,哪个最好?我个人认为是高档白酒最好。或者说,我自己最看好高档白酒。原因要从商业模式来看。我看了很多商业模式之后,认为,能够超越白酒的商业模式,并不多。原因在于——库存减值逆转。做过实业的朋友,我想,对这点,一下子就能明白。谦和屋一些老文章写过实业相关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公众号找哈!~我先举几个例子。服装行业各位都知道。业内经常有一句说法,服装赚钱,最后都赚在库存。(好看不见得好赚。)就是说,你别看服装生意很好,最后算总账的时候,真金白银的利润不见得有多少,但是,库存却非常多,而这些库存,是不能按照原来的价格卖掉的,要减值的。鞋子也是如此。所以,zara,优衣库,某种程度上解决,优化了库存这件事,一下子就变得极其极其赚钱了。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服装还算好的,库存再怎么说,是款式过时,还能打折卖,还能有残值。再看食品。我个人认为,这就是算一个辛苦的行业了。食品的库存是最麻烦的。基本上,残值都没有了,要归零,甚至,还要多花钱处理掉卖不掉的库存。比如,咖啡豆,定型包装食品等,卖不掉,只能倒掉。还有餐饮,也是这样的,库存一旦过期,就归零。科技行业,也是这样的,手机,电脑,电视,等等,都是一旦卖不出去,库存减值特别特别厉害。而白酒,高端白酒这个行业,是反过来的。库存不叫库存,叫做——老酒。不但不减值,反倒增值。而且,这个增值,请注意,不是自己说,自己爽,是有真实的市场进行承接的。也就是说,老酒是真的有市场的,不是有价无市的啊。比如邮票,就是属于自己说自己爽的,有价无市,你说涨了好几倍,但是,市场没什么人给你做承接。量上不去。这就是虚的。这种模式,给了酒企很大的护身符。就是啥呢?经济好的时候,过得很好。经济不好的时候,酒卖不出去,熬几年,经济好转过来了,发现,这些卖不出去的酒,涨价了,把前几年的损失一次性补回来了。在熬的时候,甚至都不需要减产,不需要减员。只要能融到资,熬着呗,扛着呗,几年,十几年,这些库存,全部都是大把的利润。茅台当年在三公消费遇到困难,酒不好卖了,都要搞价格保卫战了。可是,几年后,行情好起来,这些当年卖不出去的库存,全部变得老酒,以当年好几倍的价格卖出去,市场还供不应求。这就是这种模式的优美之处。我认为,投资白酒,最好的投资,是在这个上面。因为,这种方式,是能够把白酒的——库存减值逆转,这个特点,优势发挥到最佳的方式。所以,我才认为,高端白酒,是最好的模式,因为,高端白酒把这个行业特殊优点借力到自己身上了。这里多说一句,低端白酒也是好生意,但是,没有把这个优势结合进去。低端白酒更像大众快消品。类似可口可乐那种模式,走量,走大量。没有借到库存减值逆转这个行业优势,低端白酒库存可以说不减值,最多做到微增值。但是,高端白酒是可以做到库存大增值的。十年的茅台,五粮液,和十年的二锅头,市场承接的价格,是不同的。所以,我投资白酒,第一选择的类别,是看这个白酒的库存能不能持续每年增值,另!关键点,是市场能不能大量承接。如果是的话,那么,这个酒企,我会认为,他借了行业的优势,特性,能够比其他酒企其他行业多一层护身符。类似的行业,我目前还只看到房地产行业是这样的。库存不但不减值,还是增值的。之前我知道一件事,就是有个房地产老板欠钱了,实在还不起,就跑路了,结果,跑了几年下来,一打听自己的土地,涨了好几倍,于是就风风光光回来了,把地一卖,钱一还,嘿,又风生水起了。我估计,他要是存了等量的茅台,结果可能也差不多哈……好了,那么,怎么看库存是否增值呢?这里很多人不知道怎么确定,我观察到,也有很多酒企是每年提价,但是,销量跟不上去。那么,这种提价就是虚的,不扎实。因为,市场没有办法承接。我自己的浅见是。要看——拍卖市场。(收藏品市场) 我认为,只有拍卖市场稳定,才表明,消费市场能有可能承接。还不能100%确定,只是可能性大一些。我自己喜欢喝点普洱茶。在2006年左右的时候,普洱茶被疯炒过一次,我也跟业内人士接触过。当时疯炒的,是一些港台,广东人和一些北京人在做这个。他们怎么做呢?首先,是先花重金,把一些普洱茶控盘,就是那些老茶,比如大益的,中茶(当时还是国营勐海茶厂等)等一些老的普洱。因为,普洱茶这东西吧,也和白酒一样,库存不减值,是增值的,而且,茶叶本身可以变化,优化,但是,时间却不能。他们低调吸筹了很长时间,是专业人士来的。去到那些偏远的地方,不停的买买买。那时候,普洱茶特别特别便宜,根本没人知道,也很少有人喝。我都是2000年之后才接触普洱的。他们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建仓的。所以,他们先把老的普洱在市面上的全部收集起来,一点点的,收集了很多很多。然后,就是控制产业链的生产端。把茶厂茶山给买了,控制产量。这时候,是不抬价的,就是在低位慢慢的买买买。接着,将业内的知名人士,大拿,包装出来,然后,出书,搞活动,搞品鉴会啥的,就是占领舆论高地,占领意见领袖的高地,占领专家的高地。花大量的钱砸媒体,砸广告。这里有个细节,就是,要出专业论文。不要小看这个论文,这种专业论文,不是简简单单的论文所阐述的内容,关键之处在于,论文发表人,发表单位,刊登单位的信任背书,是事实上的正府背书。这里面有很多很多可以说道的东西。再来就是拍卖会了。经常见到几十万几十克的普洱。超级天价。这些动作全部都是打基础,这个基础做扎实,做牢固了,后面的价值发现(炒作)就比较惊人了……这里多说一句,我算是跟普洱这件东西深度接触了。我们曾经和相关国内大公司合作过,对普洱行业的来龙去脉多多少少有些了解。这东西,和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有着特别特别相似的地方。各位有心的朋友可以去留意下,政府机关以及商界人士,平时喝茶一般喝什么茶,喝酒喝什么酒。这是为什么?我之后的文章详细说我的浅见。我认为真正的大鳄,不见得都在二级市场。一来,二级市场监管严格,二来,金融知识越来越深入人心,也就是对手盘在成长。我发觉有很多厉害的资本,都在老百姓平常接触的行业。比如茶,酒,农产品等,你去看他的手法,非常非常专业,很惊人的。这种市场,一来监管很松,二来,对手盘相对较弱。尤其是监管,比如,很多产地正府是很支持当地这些产品的——价值回归的。各种绿灯。因为,这个产业好了,带动的可是当地老百姓啊,造福的也是当地老百姓啊。东西都是好东西,只是价格高。那市场经济,价格高有价格高的道理。你说冰岛的普洱,100块一斤有道理,难道2万一斤就没道理了吗?有人愿意要,卖了之后,当地老百姓能多赚钱,他们就会觉得,为啥不行呢?当上述的基础打完之后,等同于他们就控制了产业链的上游,造势也完成了,各方利益也打点完毕,通路也建设好了。剩下的。就是——让价值回归了……这比二级市场好多了,操盘的就能自己控制价值回归,二级市场只能等待价值回归。这操盘,跟巴菲特买股票买到大股东进而控制董事会一样的道理啊……对敲,饥饿营销,拉抬,出货等等专业手法,这一下,价格就起飞了,价值也就迅速回归了。但是,普洱茶有个非常非常大的罩门。这个导致其注定无法和白酒相媲美。那就是普洱茶太耐泡了……一般来说,一饼普洱茶为357克。大概要喝一个月左右。一饼普洱茶花2000块左右,那就是相当不错的茶了。可是,要花一个月才能喝完这片两千块的普洱茶。可是,一瓶2000块的茅台,一餐饭或许就喝完了。自己一个人喝的话,三五天可能就喝完了。这里面的差别,可就太大了。所以,普洱茶归根结底,只能是波段性炒作一次。炒作到很多喜欢喝普洱的人,都有很多普洱了,这一波,也就差不多了。比如我,家里的普洱可能几十年都喝不完……现在新产的普洱茶,我几乎不怎么买了。等同于过去十来年,把将来几十年的普洱茶全部一次性买齐了。接着,那可不是不再买了么!~白酒,高端白酒,很难做到这样。相对来说,商业模式健康很多。 那么,我们来看到白酒,尤其是白酒的拍卖市场。你就会发现,非常有规模,也有规律。基本上,茅台是当之无愧的皇冠上的珍珠。其他白酒根本难以望其项背。只有那些在欧美国家历史非常悠长,承接非常有力的红酒,威士忌等,才能和茅台相媲美。很多人在茅台和五粮液上有过纠结。尤其是,多年前,茅台还是不及五粮液的。五粮液在1998年上市的,茅台是2001年上市的,那时候,可以说,五粮液碾压茅台。直到2005年,茅台的利润才超过五粮液,2008年,茅台的营收利润才全部超越五粮液。但是,我们看保利2010年的拍卖会。茅台酒就已经非常非常成体系成气候了。在2010年的拍卖会,1988年左右的老飞天,就溢价成交,估价是5000元左右一瓶,成交价是25000元左右。1984年左右的地方国营茅台,估价1万左右一瓶,成交价是近4万一瓶。1991年的铁盖飞天,估价3000左右一瓶,成交价1.1万左右一瓶。都是溢价好几倍的。 而与此同时的五粮液呢?2010年的保利拍卖会,1989年的圆鼓瓶五粮液,估价3000左右,成交6000左右。1985年的交杯五粮液,估价3000元,成交7000元左右一瓶。1989年左右的五粮液麦穗瓶,估价2000一瓶,成交价6000一瓶。各位看看这个价格,就知道,在有承接的拍卖市场,茅台在2010年的时候,和五粮液就已经拉开了相当大的差距。五粮液都是几千一瓶,茅台都是几万一瓶的。这其实,已经有预示了。而2009年,五粮液的营收在111亿左右。利润在35亿左右。同年,茅台营收为97亿左右。净利润在45亿左右。假设回到2010年,你能看到2009年的年报,其实,看不真切这两位高端白酒谁优谁劣。因为,五粮液的营收还超过茅台好多呢,虽然茅台的利润高一截。可是,透过2010年的拍卖会市场,你就可以大概知道,在制高点,茅台和五粮液的差距已经是判若云泥了。这代表什么?代表,茅台将白酒,高端白酒这个行业的精髓——库存减值这件事彻底反转并完全超过五粮液。茅台借到了行业的东风。一阵飞奔,毫不回头。再看看2018年的拍卖市场。在2018年,1995年的五粮液,估价2500-4000一瓶,成交价2500左右。1994年的铁盖五粮液,估价5000左右一瓶,流拍。1990年,1992年,1996年等等五粮液,几乎都是流拍。而2018年与2019年春拍,茅台就几乎没有流拍的。(当然也不复当年动辄好几倍的溢价了。因为,总价已然太高。)比如,1985年左右的地方国营五星茅台,估价一万多一瓶,成交价接近1.6万一瓶。1992年的五星铁盖茅台,估价1万左右一瓶,成交价2万左右。2004年飞天茅台,估价3000左右一瓶,成交价4000多一瓶。其实,可以透过拍卖市场看到很多东西。一般来说,这种昂贵的嗜好品。拍卖市场是先行指标。类似雪茄也是这样的情况。我平时也有点爱好雪茄。经常发现,雪茄屡屡创出天价。不同的是,雪茄几乎是整个西方世界来做承接。再加上新进的中国。而白酒,高端白酒,几乎都是中国市场在做承接。西方世界暂时还没有入局。这两年,明显承接不给力。很多人看到这里,就觉得,完了完了,高端白酒不行了。请回头看我的推论。这就是高端白酒的护身符。你别看现在承接不给力,流拍的流拍,折价的折价。过个三年五年,十年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