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历史变迁 原创 李雨蒙 民商杂志 民商杂志 微信号 ce_china 功能介绍 《中国民商》杂志是科技部主管,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主办的财经类月刊杂志,致力于构建具有公信力的中国民营企业家话语平台和民间智库,积极营造民营经济生存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舆论环境。 2019-05-20 中国民商为改革发声为民企立言微信号:ce_china正因为生活在那个屈辱的年代,他们在历史的夹缝中筚路蓝缕,打破技术封锁,竭尽全力兴办实业。同时,还要忍辱负重,竭尽所能为民族发展贡献力量。这样顽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工商业者敬仰与传承▼上世纪20至30年代,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历史上一个短暂的黄金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帝国主义列强忙于互相厮杀无暇东顾,这恰好给了中国工商业一次有利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当时政府放松了对民间兴办实业的限制,允许私人开设工厂,许多怀揣“实业救国”理想的有识之士,开始筹资兴办工厂。在民国成立以后,民族工商业者逐渐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主体,自由主义经济有了广泛的市场,中国的民间资本开始活跃,在1936年达到了一个巅峰。 以“实业救国”为理想这一时期的工商业者,作为中国第一代的民族资本家,与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联系并不密切,思想较为开放,特别是长期从事经商活动,视野宽阔,为人精明,对开办实业雄心勃勃。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也有所耳闻, 像荣德生年轻时就曾读过“美国十大富豪传”,十分仰慕他们的商业成就。此时,实业救国论已经成为一种流传于资产阶级上层人物间的普遍论调。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大批民族资本家投身于创办各种企业机构,兴办学校,以实业资助教育,又以教育改进实业,以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凭借自身的努力,成为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是当之无愧的实业大王。面粉大王荣氏兄弟:1901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二人在无锡开办了保兴面粉厂,1905年,荣氏兄弟又在无锡创办了振新纱厂。1912年后,荣氏兄弟将事业重心转往上海,他们先后在上海创办了福新面粉厂、申新纺织厂。到1922年,荣氏兄弟已经拥有12家面粉厂和4家纱厂,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之一,被誉为“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民族对外战争期间,荣氏沿海的产业大多没能逃脱被摧毁和劫掠的命运。可即便压力重重,荣氏兄弟不变初衷,坚决不肯出卖工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荣德生曾一度深居简出,搜购古籍字画,直到时局好转。船运大王卢作孚:柳传志曾谈到,自己最佩服的近代实业家就是卢作孚,“我绝不敢跟他比,我做事情之前会盘算半天,而卢作孚完全是无私的”。1925年,出身重庆的卢作孚靠乡亲朋友的支持创立了民生公司。到1937年前,民生公司已拥有轮船46艘,成为我国内河航运最大的民营企业。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南京、武汉囤积大量重工业物资和人员等待转移,卢作孚向员工发出号召:“国家对外战争开始了,民生公司的任务也就开始了”, 倾全公司之力昼夜兼程抢运物资。卢作孚曾回忆说,这些物资是当时整个中华民族工业的精华,是国家仅存的一点元气。这次抢运行动也被誉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企业大王刘鸿生:刘鸿生早年肄业于圣约翰大学,从事过各种工作。1920年,他创办华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煤炭行业里的领军人物,被称作为“煤炭大王”。刘鸿生之后大力发展火柴业,组建起大中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直至1935年,他火柴厂年产15万箱,占全国火柴年产量的约1/5,所以他又被称为“火柴大王”。同一时期,刘鸿生还创办了上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中华煤球公司、章华毛绒纺织公司,企业大都效益显著,因此他又被称作为“企业大王”。国货市场先驱匡仲谋:少年时期,匡仲谋便只身到上海,做过小面馆学徒、棉纱掮客。此后,他涉足金融,并拥有大量股票和民国发行的公债票,取得经纪人身份。1926年,匡仲谋成立永宁地产公司,在上海市区和郊区拥有不少地产。彼时日货充斥市场,颇有一番热血的匡仲谋决定利用自家公司名下的一块地皮,独资筹建一家国货市场——便是蓬莱国货市场。1926年,蓬莱市场开业,很快得到许多提倡国货的厂商的热情支持,纷纷向筹备处预订铺面,很快就成为30年代的商业中心。 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和经营理念20世纪初,无锡近代工业蓬勃发展,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六大集团就是这其中的代表。1895年冬天,无锡官绅杨宗瀚、杨宗濂弟兄创办了业勤纱厂。自此,无锡开创了兴办工厂的新风潮。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合资筹建的保兴面粉厂,周舜卿独资开设的裕昌机制缫丝厂,薛南溟开办的锦记丝厂,唐保谦、蔡缄三等人合资开办的九丰面粉厂;唐骧庭、程敬堂开办的丽新染织厂, 他们成为无锡六个资本集团的创始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六个资本集团拥有万元以上资本的工厂6家,占无锡工厂总数的50%;共有资本108.4万元,占资本总数的74%,这些数字清晰地反映了六大集团蕴藏的巨大影响力。上海南京路上四幢古老的欧式建筑,它们是曾在上海滩名噪一时的“先施”“永安”“大新”“新新”四大百货公司的旧址。四大百货公司的出现正式开启了中国的现代百货业。“彩票”“礼券”“摸奖”“电台广告”等一系列时髦的语言都是最先从这些公司蹦出的新名词,他们的商业模式曾一度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理念、生活方式乃至审美观念。先施公司创始人马应彪将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融入公司管理中,开创了多个第一:比如第一间“不二价”的公司,就是卖东西不讲价。1918,上海永安公司正式落成,后来大新和新新两家公司后来者居上。民国时期百货业的兴起也带动了近代商业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民营企业,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经营管理思想,建立现代有限责任制公司,实行股份制度。对员工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合理的薪酬制度,以及股权认购等现代企业的激励方式。以不断创新和学习的态度发展经营。在民国企业家群体中,棉纱大王穆藕初、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纺纱大王聂云台等人均有留学背景。这些海归企业家积极引入国外先进企业管理知识。如穆藕初,就曾把泰勒的《科学管理法原理》翻译成中文,并在他创办的德大纱厂内大力推行,虽然管理法受阻,但被荣氏家族应用后却大获成功,进而促使当时根深蒂固的“工头制”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上海著名的永安百货公司的创始人郭氏兄弟,为开拓市场曾发起“价格战”,表示宁愿一开始不考虑盈利,只要做到与成本不相甚远。而在1916年,27岁的张公权为了捍卫银行信用,坚持拒绝段褀瑞政府的停兑令,并成功应对挤兑潮,因此深受当时国内金融界的敬重。无论是郭氏兄弟还是张公权,他们的举动在国外司空见惯,但他们率先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并在国内大胆付诸实践,颇为不易。事实也表明,虽然文化相异,但市场规律大体相同,尊重规律者更容易赢得回报。20年代,荣氏工厂内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以新职员制代替封建工头制,并在荣巷创办公益工商中学,培养专门的工商技术人才。唐氏庆丰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高薪聘用外厂、甚至外国专家,委以重任,开办学校,设立培训班、为企业培养职员和工人。薛氏永泰集团开拓生丝生意直接与外销机构合作,1929年开办制丝技术管理练习班,培养专业人才,当时这个养成所被称为“其设备之新式,管理之合法可谓全国之冠”。 重视服务 精工细作有“中国最优秀的银行家”“中国的摩根”之称的陈光甫,是第一个明确提出银行服务社会的银行家。创业之初,他就确立了立行之本,他说:“凡私人所有的工业、金融机关、大企业等等,请牢牢记着,我是来服务的这句话,否则,它们的灭亡,无论如何是逃避不了的。”他为自己的银行定下了“服务社会,顾客至上”的行训,从小处着手,不断做好服务。1915年,陈光甫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首创了“一元即可开户”先例,这是对当时金融行业服务水平的一次巨大提升。永安公司的创办者郭乐,曾不断告诫员工:“得罪了一个顾客,就等于赶走了10个顾客。接待好一个顾客,等于拉来10个、100个顾客。”曾经名噪上海滩的“康克令小姐”便是永安公司的杰作。当时为推销美国金笔Conklin(音译为康克令),永安公司雇用年轻、漂亮且懂一点英语的上海小姐站柜促销,相貌漂亮,而且温文尔雅、服务热情的女店员受到大家的欢迎,后来上海人干脆统称女店员为康克令小姐,这也是近代商业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民国商人看重“服务”二字,这本身是市场经济规则作用的真实体现,也意味着消费者真正被摆上应有的被尊重位置。这种服务质量的提升,是企业拉近与消费者距离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手段。我国现在提倡工匠精神,其实回顾历史不难发现, “工匠精神”正是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重要基因,“工匠精神”中最基本的意义就是精工细作。无锡人喜欢吃面,对于面条的品质更是讲究。无论是无锡著名的荣氏茂新面粉厂,还是唐家的九丰面粉厂,亦或是杨家的广丰面粉厂,他们都有一个传统,就是每天早上所有职员都要吃面条,大家把昨天加工的面粉做成面条煮一煮,自己亲自尝一尝,看看口感如何、好吃在哪,哪里还不够好。近代的无锡工商业为何如此繁荣,从此便可窥见一二,他们在制作细节上精益求精,只为做出最好的产品。 追求创新 守信为本近代,无锡的丝织业十分发达,依靠自主研发成为全国丝业老大,无锡近代企业家大多信奉“人惟求旧、器惟求新”的说法,普遍重视机器设备的更新改造,并且在技术开发上,他们没有只停留在机器设备的仿造上,而是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出发,逐步走出自主研发的道路。上世纪20年代后期,日本缫丝企业形成了一项制丝新技术——立缫,由此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御法川式立缫车,生丝质量大幅提高。但日本对这一技术加以垄断,禁止立缫车出口,有关技术对外保密。对此,永泰丝厂集中力量技术攻关,在无锡工艺传习所的配合下,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32绪立缫丝车,1931年无锡制造的“华新式”立缫车问世,当时生产出来的丝被称为 “中华第一”。当时由于中国纱厂生产出来的经纱牢度不够,大都采用日本生产的经纱。1925年五四运动后,中国掀起了抵制日货的高潮,常州织布业工会到上海找荣宗敬求助,申新五厂试做了一两个月,强度和精度还是达不到要求。荣德生知道后让管理更加严明的三厂,用了一个多月就研发出了质量过硬的经纱。可是常州方面进一步提出,能否把纱直接做成一盘盘的,不要打包,可是这样成本会增加,厂里许多人反对,但荣德生信守承诺,宁可自己吃亏也要为对方提供最好的服务,正如他曾写过的对联所言:“心正思无邪,意诚言必中。”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确立“国营为中心”的战时经济体制,民族工商业饱受重税、征购、限价、管制、高利贷等的盘剥压迫,加之孔、宋等权贵资本凭借政治特权,肆意摧残吞并民营企业,而一些外国公司也穷尽手段,强力打压中国民族工业。面对如此困境,民国商人如同一颗颗顽强的种子,只要有一滴雨水,总会坚韧地破土而出。也正因为生活在那个屈辱的年代,他们在历史的夹缝中筚路蓝缕,打破技术封锁,竭尽全力兴办实业。同时,还要忍辱负重,竭尽所能为民族发展贡献力量。这样顽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工商业者敬仰与传承。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直接下单购买《中国民商》杂志版权声明:本公众号除注明出处的文章外,均为原创,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民商, ID : ce_china。投稿/合作/联系信箱:zhgmsservice@sina.com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阅读原文 阅读 分享 赞 在看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想法 前往“发现”-“看一看”浏览“朋友在看” 前往看一看 看一看入口已关闭 在“设置”-“通用”-“发现页管理”打开“看一看”入口 我知道了 已发送 取消 发送到看一看 发送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历史变迁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中 阅读原文 相关阅读 更多文章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正在加载 以上推荐为优质及原创文章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微信版本过低 当前微信版本不支持该功能,请升级至最新版本。 我知道了 前往更新 确定删除回复吗? 取消 删除 知道了 长按识别前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