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2016秋季拍賣會·中國歷代紫砂器物暨茶文化專場 西泠印社2016秋季拍賣會·中國歷代紫砂器物暨茶文化專場 集陶社 极艺微竞拍 2016-12-15 拍卖时间:2016年12月16日 20:00 拍卖地点:杭州·浙江世界贸易中心 展览厅 三楼 (杭州市曙光路122号) 拍品预览: 民国 顾景舟制石生刻红泥碗灯壶 关注 集陶社 茶道具·古美术 款识:景洲(盖款);武陵逸人(底款);石生(刻款) 镌刻:质而洁,胜金玉,饮且乐兮,寿而福。乙亥夏,石生书。 当代 周呈飞制紫泥秦权壶 说明:此壶为周呈飞先生为西泠拍卖特别制作,附作者本人亲笔证书。 始皇帝统一六国之后,亦进而统一了度量衡,规定天下必须以秦国制式之“权”为计量重量的度量衡器。后世便有了“秦权”的说法。紫砂借鉴秦权之型成器大约始于清代中期,乃是文人巧思融入紫砂创作的结果。清代中期之紫砂秦权壶多附刻绘,其形体含蓄、儒雅,极耐把玩。当代壶艺大师顾景舟在原有秦权壶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使壶的形体更为饱满,更具气势。周呈飞先生所制秦权,便是依顾景舟秦权实样而作。其用泥、制工、神韵,乃求贴近大师之原作。细观此壶,于细微处尽展高超之技艺,颇具顾师之韵味。 民国 柏寿款段泥赏盘及紫泥印泥盒 (各一件) 书绘:乙丑冬日,云心作。 说明:该赏盘以段泥为胎,外显紫砂本色,内施光洁白釉,发色沉稳且有莹美开片。盘面以青花釉淡绘花鸟图,层次分明,雅趣盎然。四角与底足皆作葵口状,线条均匀流畅,赏、用皆宜。另外一件紫砂印泥盒,方正玲珑,规整而精巧。盖面刻绘梅枝,上下盖沿均饰回纹,局部细节考究。 款识简介:柏寿,据传柏寿全名为潘柏寿,为紫砂名家范正根之师。民国时期紫砂艺人,善制紫砂花盆。 民国 一桝斋松月绘虫草纹青花茶杯 (八件) 书绘:此套茶杯一组八件,皆为直筒形,釉质肥润,青花发色淡雅宜人。杯外壁口沿、近足部及圈足内部绘青花单线弦纹一周。一面杯身绘有蟋蟀、蜜蜂、蝴蝶、蜻蜓、蜘蛛、松枝、松果等虫草图案,另一面以青花题写诗文,行书笔法流畅自然,收放自如,恬淡有趣,题词与纹饰相得益彰,更增品茗之意趣。 当代 顾绍培制沈汉生刻紫泥福福圆壶 说明:附作者本人亲笔证书。 此壶为两位名师于千禧龙年合作而成,绍培制器,器表光亮,暗蕴宝光,壶腹部圆润充盈。石羽善刻,所刻一剪寒梅傲骨挺立,暗香浮动。有紫气东来,圆壶送福之美好寓意。 大正 金寿堂姥口丸型宝珠钮铁壶 盒上书:姥口丸铁瓶;金寿堂,宗。 金寿堂,京都铁壶重要堂号之一,与龙文堂、龟文堂堪称日本铁壶铭文的三大体系,创办人雨宫宗兵卫强调壶体制作精美、质量稳定。其作品被奉于皇宫内作为贡品。其制作风格偏向高雅素洁。从欧洲博物馆所收藏的铁壶中发现许多壶身或壶盖上落有金寿堂的堂号,可见当时其作品深受欧洲喜爱。除初代雨宫宗兵卫,雨宫宗等都是堂内著名的釜师。 明治晚期 提梁银壶 说明:明治时期“脱亚入欧”运动对日本茶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手工银壶制作工艺空前发展,精品也多现于此时。此件银壶便是属于这个时期的作品,银壶作单把提梁式,精编藤条隔热,环把曲线优美,似少女灵动婀娜之姿。壶身光素无过多装饰,只以盖钮作禅杖式装饰。壶嘴岀水、断水亦简洁爽利,持此银壶冲泡佳茗,禅意幽幽,妙不可言。 清早期 陈鸣远制百果水洗 说明:清代是紫砂艺术百花齐放的时期,紫砂形制由大而粗犷向小而精致发展。清初第一制壶大家陈鸣远,在继承了明代制壶古拙、凝重、质朴的基础上,更将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加以艺术化的提炼。 当代 李艳制浑沌壶套组 说明:此套组乃李艳为西泠秋拍特别制作,附证书。 此浑沌壶套组由两把砂壶组合而成,大者抟黄龙山紫泥而成,色相沉郁稳重,古朴凝练;小者选精炼大红袍泥,光彩红艳,娇妍多姿。作者师古立新,壶颈内收,壶腹浑圆,似收口宝袋。壶口线与环把连为一体,顺势而出,一气呵成,造型极为洒脱,亦使拿捏更为舒适。李艳以当代审美眼光设计此壶,传古意,觅新风,表现出高超的制壶技法。 当代 任恩智制柴烧铺砂高方盆 说明:此方盆乃任恩智为西泠秋拍特别制作,附证书。 柴烧紫砂盆烧制工艺复杂,难度系数较高,极为难得。此盆四方挺立,上宽下窄,底承四足,作一圆形单孔出水。四边转角浑厚内敛,古朴大方。器表紫泥铺砂,色泽浓郁沉稳,加之火痕与落灰釉痕迹,乃具金属效果。 当代 吴东瑾制澄方壶套组 说明:此套组乃吴东瑾为西泠秋拍特别制作,附证书。 此套澄方壶套组由紫砂方壶一持及茶杯一对组成,器形法古,严选青灰砂料,壶作四方书扁式,其身矮扁,转折棱线处理圆润,气韵沉稳,敦厚朴实,端庄典雅。紫砂茶杯作方口式,由杯口至足底渐收,温文尔雅,具沉静之美,与砂壶的制式和气度相协调,器物的组合搭配与当代茶人饮茶风尚相切合。 第2142-2144号拍品由九瀚艺术友情提供 款识简介: 吴东瑾,1967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市。她幼时受父辈们的熏陶,对紫砂工艺产生了浓厚兴趣。1983年师从高级工艺美术师吴群祥学习紫砂壶造型艺术,得到真传。1994年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造型设计专业进修。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广泛的肯定和好评,被壶艺爱好者广为珍藏。 明末清初 惠孟臣制紫泥笠帽壶 款识简介: 惠孟臣,传为明天启、崇祯间宜兴制壶名手(一说孟臣为清康熙、雍正间人)。江苏宜兴人,生卒不详,孟臣名号有君德、思亭等,孟臣是晚年自号,为时大彬后一名手。孟臣制壶,大壶浑朴,小壶精妙。笔法类褚河南。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日·奥兰田《茗壶图录》、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等着录中皆对孟臣开篇详加叙述。 清晚期 怀古氏款品泉刻紫泥合欢壶 说明:文人参与紫砂的制作可以说是紫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自此,紫砂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在价值。文人以坯为纸的纵情挥洒使诗、书、画、印融为了一个整体,也使紫砂壶成为了案头佳品。合欢式是最受历代文人喜爱的壶型之一。此壶身紫泥为胎,壶盖隆起,流、把皆与壶体暗接,线条流畅自然。整器重心下沉,气韵饱满,壶腹圆鼓。壶身如同上下相互扣合之碗,形制端正,呈静谧安详之态,并刻有“质洁而胜金玉”,落“品泉”刻款,出自清初《朱柏庐治家格言》“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之句,极为恰当的表现了此合欢壶的精气神韵。 清末民国 胡耀庭制段泥暖座式四方壶 (一组) 说明:紫砂热传导性极佳,易受外在温度影响,故而在清末民国出现了独特的“暖座式壶”,上为壶,下为座,以壶置于座上,壶、座间以子母口套合,壶亦可单独使用。此件拍品壶身呈四方觚棱形,盖内钤“耀庭”楷书阴印,壶身一面刻“石泉炉火,利用作”,书刻极具笔墨意蕴。另一面刻花卉图案。暖炉座透刻八卦形孔,用以通风,两侧置双耳软提梁,便于提取。冬季置于座上,座似炉,可盛炭基,温茶保暖,即包含了实用美学,又不失人文情怀,实为茶人至宝。 款识简介: 1.耀庭,胡耀庭,生于清咸光年间,卒于民国时期的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宜兴紫砂名工,尤擅长制作方器,由于技艺精湛,常受邀为各大紫砂名号制壶,如铁画轩、吴德盛陶器行等,且多与众名家合作,制高档茗壶。胡耀庭制壶用料考究,规制严谨,其方器线条流利,各面平整,布局协调,口盖严密。南京博物院、扬州文物商定及香港茶具博物馆中分别藏有耀庭制作的砖方、钟方、六方紫砂壶。 2.利用,利用公司,宜兴紫砂商号。总公司设于宜兴。于民国初期在宜兴蜀山创办陶工研习所。公司拥有一批紫砂高手,著名的有范大生、程寿珍和陈光明等。曾参加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获奖。20世纪20年代后与利永公司合并,产品在国际博览会上多次获奖。 明治 晴寿堂井上造饕餮纹宝袋形铁壶 说明:蜡铸法古铁壶在旧时日本乃高端规格制法,一模一器不仅是高成本的代表,更是专属与尊贵的象征。此器周身满工,主画面以古饕餮纹布局,青铜之味以古铁代之,有着浓郁的中土文化气息。盖内“晴寿堂”为江户明治时期京都知名商号,流下“井上造”乃表明此为当年名工“井上”之作。百年古铁,状态极佳,当为茶席空间绝佳伴侣。 昭和中期 丸形提梁银壶 说明:此银壶造型简洁明快,银质上乘,光彩熠熠。壶身满铺槌目纹理,纹路自然流畅,富有韵律感,似珠宝切面,于光素中追求材质本身的肌理变化。壶身、摘钮、环付均设计为圆形,壶盖平嵌,炮口形直嘴短粗而渐收,硬朗中平添内敛之气。壶底落“纯银”二字章款。整器圆润端庄,挺秀大方,温文尔雅。 明治 三德堂造祥云纹高肉雕铁壶 说明:高肉雕的金银镶嵌技法乃承袭江户甲冑师的精细技艺而来,在明治时期发扬光大。日本铁壶有诸多华丽的高肉雕作品存世,多数以传统日本花鸟为主题,具东瀛气息。此器乃以中华文化的祥云纹作为主要装饰,搭配精工细造的壶身,取得低调而不失庄重的审美高度。此壶配以锻铁纯银覆轮提把,把面以细密的多色金银镶嵌饰之,壶体白肌皮壳完美,为一持收藏等级极高的日本古铁器。 款识简介: 三德堂,是日本声望极高的金寿堂系统中的重要支柱,为明治时期的独特堂号。其作品数量稀少,极为难得。 清晚期 石泉刻紫泥三足茶炉 说明:风炉,原为唐代专用于煎茶的炉具,风使火旺,火煮水开,煎茶道讲究“活火熟汤”。陆羽在其《茶经》中这样说道:“风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表明风炉通常由铜、铁等金属材料或砂陶制成。此件三足茶炉,炉体通风口作狮口状,并在两侧分别刻绘瑞狮一对,寓意吉祥。围炉煮茗,了无尘埃,从惜茶、惜具到惜人,大有“煮水度日一壶茶,闲来无事只观花”的恬淡意趣。 款识简介:石泉,王之瑜,号石泉,晚清南汇(现属上海浦东)人,能诗善画也工书法,竹石树木花鸟别有一味,但懒于拈笔,唯人出高价或再三相求才展纸,流传极少。后居上海亚尔培路(现名陕西南路),喜玩赏和品茶,尤爱带彩装饰,曾绘制装饰图案定制景德镇瓷器和宜兴茗壶,落款石泉。 清中期 陆章甫定制雪壶静斐款紫泥小石瓢壶 款识:陆章甫经眼记(壶内底款);雪壶、静斐(刻款) 镌刻: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清风傍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岭梅花初发,静斐。 盒上书:雪壶茶铫,戊寅,桂林。华云题。 宜兴泥小急须,雪壶印,此小壶甚珍品也,泥中藏六识。藏六旧藏。 民国 岩如款段泥竹鼎壶 说明:文人墨客爱竹,东坡的千古名句:“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脍炙人口,道出了爱竹、喜竹之原因。此竹鼎壶段泥胎质,全壶以竹为题材,壶身拉高塑造成粗壮的竹竿形,壶盖、壶把、壶钮均塑成竹节状,整器沉稳大气,配以竹叶贴片装饰,极为雅致。 款识简介: 岩如,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善于制壶。佚姓。香港茶具文物馆藏有“刻铭人物掇球壶”一具,岩如制壶,石如镌刻。 清咸丰 邵景南制邵二泉刻段泥石瓢壶 说明:石瓢壶式是广大紫砂爱好者心目中最为经典的器型。因石瓢壶壶壁相对平整,便于刻绘书画,所以传世之作多为文人墨客的寄情之物。此石瓢壶段泥制成,短直流,粗圆耳把,盖沿薄而圆润,桥钮拙中藏巧,深得古法。壶身所刻行楷,笔意流畅,颇有金石之味。 “二邵”合璧自古传为佳话,根据所落刻款和作者生卒年份推算来看,此壶由景南所制,于咸丰7年(1857年)夏二泉所刻,体现了清中期文人壶的审美情趣。 款识简介: 1.邵景南,清道光前后宜兴制壶高手。号留佩主人,清末宜兴上袁村“邵家壶传人”。制壶深得古法,善于仿效明代茗壶形制,风格工整浑朴,书法肖赵松雪,壶底常钤“景南”楷书章。常与邵二泉合作,由景南制壶,二泉铭刻。 2.二泉,邵二泉,清嘉庆、道光间宜兴紫砂名工。生卒不详。擅长制壶,并工刻壶铭。曾与吴月亭(竹溪)、邵景南和邵友兰等合作,由月亭、景南和友兰制壶,二泉铭刻。而景南所制茗壶,大多为二泉所刻。陈曼生任溧阳县宰时,曾请杨彭年和二泉等制壶,曼生铭刻,世称“曼生壶”。 清光绪 矾红彩云龙纹杯 (一对) 说明:扬州文物商店旧藏。 矾红创烧于明嘉靖间,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其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到清康熙时,矾红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色泽鲜艳,华丽凝重。此对杯作敞口式,腹部绘矾红彩龙,身姿矫健,山字形火焰气势恢弘,龙身升飞腾挪,动感十足,底书青花六字双行楷书款“大清光绪年制”。此对矾红彩云龙纹杯做工精细,釉色莹亮,色彩纯正,画工精美,且成对保存,实属难得。 清宣统 宜春堂制款青花缠枝花卉纹杯 (一对) 说明:扬州文物商店旧藏。 缠枝纹又名“万寿藤”。清人李笠翁评说道:“藤花之可敬者,莫若凌霄”,缠枝纹就是这些藤蔓的形象再现,它委婉多姿,生动优美,富有动感,故具生生不息之意,寓意吉祥。此对杯敞口,弧壁,底宽腹浅,足脊露胎无釉,胎骨细白,釉面莹润,青花发色淡雅宜人,以青花双弦纹束口,杯身纹饰线条自然生动,极富动感。其底部落堂号款,乃属少见之精品。 清 鸣远款紫砂笔筒 说明:器身以堆塑手法仿制松桩效果,所制松皮色泽、褶皱、结疤、纹理足以乱真,枝干苍虬有力,松鼠栩栩如生,果实饱满清晰,乃是一件可赏可玩的案头佳器。此器落“鸣远”款,应为后人摹古而作,亦可珍藏、宝玩。 款识简介: 鸣远,陈鸣远,本名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风格,作品名孚中外,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陈氏还擅制花货,在茶壶形制设计上,力变明末筋纹器形,多以自然形体造壶,成为今日“花货类”的宗师,并使花货茶壶崛起成为紫砂茗壶的重要形制。此外,陈氏还尝试扩大紫砂造型的范畴与延伸,将青铜器皿和文房雅玩也包括进紫砂来,诸如笔筒,瓶,洗,鼎,爵等,极大的提高了紫砂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紫砂陶艺发展史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清 孟臣款矮梨壶 (一对) 款识:孟臣(刻款) 镌刻:八月湖水平,孟臣。八月湖水平,孟臣。 清末民国 平定窑制仿生笔筒及水盂 (一组) 说明:此组拍品由仿生笔筒与施白釉水盂两件器物组成,同为民国时期山西平定窑所制,该窑以仿生工艺著称,别具匠心。笔筒仿自然根雕造型,质地坚实细腻,雕刻苍劲挺秀,肌理浑朴自然,器型雅致实用。水盂器型端雅,内壁白釉开片自然,光洁柔和,易于清洗,又可助文思,置于案头赏玩之余更兼实用价值。 款识简介: 平定陶业公司,清末民初山西省平定县的制陶作坊,1915年由时任省长阎锡山邀吴云根等人到平定县陶器工厂任技师,制炉、香熏、笔筒、笔洗、茶叶罐等日用陶器。所制陶器即美观又实用,这是近代宜兴陶业界历史上,首次向外省推荐技师,极大推动了山西平定县制陶业的发展。 民国 宾如刻紫泥粉浆兽耳衔环尊 款识:宾如(刻款) 镌刻:指点寒上翠微,宾如刻。书朱蕉叶文犹绿,宾如刻。 说明:此紫砂尊体量颇大,砂质细滑,平口,束颈,鼓腹,收高圈足。瓶身两侧铺兽首衔环装饰,环作绳状,兽面清晰。器身正面由宾如刻绘高士出游图,构图饱满,层次分明。另一面以行书题诗词,笔意洒脱。整器稳重大气,制工精湛,颜色鲜亮,刻绘隽永,极富赏玩价值。 款识简介: 宾如,清末民国陶刻家,其刻绘风格与南林相类,刀法娴熟,刻绘生动。 民国 莫悟奇定制裴石民制紫泥花盆 (两件) 说明:裴石民为一代紫砂名师,尤擅制紫砂盆器,所制各色花盆,样式新巧,制工精研,深受紫砂收藏者及盆景爱好者之喜爱,上海魔术师莫悟奇曾请裴石民专门为其制作花盆,世称“悟奇盆”。此组微型花盆,一为方口蒲包式,口沿水平折出,盆腹外凸,砂质细腻;另一花盆,色泽紫褐,作海棠式,折线清晰,触感温润。均是案头陈设、把玩之佳器。 款识简介:1.裴石民(1892-1977年),当代宜兴紫砂名师。又名云庆、德铭。宜兴宜城人。15岁从姐夫江左臣学习陶器制坯技艺,22岁至宜城利永陶器公司制作紫砂,1955年参加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裴氏善制紫砂茗壶、文房清玩和花果小品。他善于不断变化款式,创新立异,如水盂一物他就先后设计了金蟾、葫芦、松段、白果、金龟、田螺等多种仿生造型,形态各异,生动有趣。石民对修复古代紫砂作品具有丰富经验,对泥色的配置,形制的掌握,有独到的功力。曾为宜兴名士储南强所藏明代供春“树瘿壶”配盖,为南京博物院清代圣思“桃杯”配托盘,被誉为紫砂艺品之“二美”。裴氏紫砂技艺,名闻江南,有“陈鸣远第二”美称。 2.悟奇所作,悟奇即莫悟奇(1887-1958),江苏苏州人,早年拜戏法艺人叶兰亭为师,同时钻研魔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挂牌登台,成为上海第一位职业魔术师。莫悟奇是中国表演西方魔术的先驱者,南派魔术一代宗师,魔术界有“南莫北韩(秉谦)”之称,享誉海内外。莫悟奇桃李满天下,其中较有声望的有科天影、翁达德、凌幻天、叶天聆、石仲化、李传芳、赵中山、沈春霖以及香港的梁猛、菲律宾的苏博奇、新加坡的梁勇和现任美国国际魔术师协会总会副主席的黄慕伊等,莫悟奇的儿子莫非仙、孙子莫少仙都是著名的魔术大师。 清同治 黄釉地粉彩水洗 说明:此件水洗出自景德镇窑口,瓷胎选用景德镇特有高岭土制成,胎体坚致紧密,白如玉,声如磬。水洗外壁为黄地白花,画工精致,釉面光润细腻,粉质感强。绘制的花纹有极强的立体感,浓淡过度明显,口沿及圈足描有金边,底部以矾红书“同治年制”四字楷书款。整器器形周正,大小适宜,可赏可用。据清代《国朝宫史》记载,器物施黄釉者为宫中皇亲国戚所用,可见此物极为珍贵。 清早期 杨履乾制五彩堆泥绘案屏 款识简介: 杨履乾,生平不祥,约为康熙至乾隆年间人,传器极少,制器风格精致大度,善用泥绘装饰。史载其与杨履曾二人为宫廷制器。香港茶具博物馆藏有本色堆泥绘圆壶一持,落杨履乾款,做工精致,可作参考。 清 锡罐 (三件) 说明:此组锡罐共三件,皆为圆盖,虽形态不一,却各有妙趣。“隆逍奏老”款锡罐身为棱花形,下承四足与罐身相连,通体光素,包浆自然;“陈万兴店”款锡罐呈六方形,下部略收。诗文与竹、兰图交替刻绘于罐身之上,构图饱满,笔意洒脱;“乾茂号造”款锡罐罐身浑圆敦厚,包浆光亮。锡罐一面刻寒梅图,另一面刻十六字诗句,以刀代笔,笔笔入味,尽显功力。锡器作为存茶之上品,盖不夺香,可完好的保留茶叶的色、香、味,为茶人所喜。 款识简介: 1.乾茂号、陈万兴店、隆逍奏老,应都属制锡商号。 2.石梅,原名朱坚,山阴人,侨寓松江。晚署老某,号鹤道人,又称梅道人。石梅能以精锡制茗壶,首创砂胎锡包壶,并亲自刻字画于其上,人比曼生砂壶,为世所重。并工鉴赏,多巧思,能画,善墨梅,具苍古之致,兼长人物花卉,篆、隶、行、楷均劲逸有风致,尤精铁笔,竹、石、铜靡不工。著有《壶史》。嘉道以来,名仕题咏殆遍,清·蒋茝生《墨林今话续编》、民国谈溶《壶雅》中皆详加记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石楳“锡刻梅花纹壶”一件,工整精致。 清早期 沈存周制匏瓜式锡壶 说明:在清代,文人锡器备受茶人青睐。沈存周为清代承明代制锡壶工艺的第一名家,别号“沈锡”。其曾为大儒朱彝尊制酒器,传为佳话。沈存周所制锡器多雅驯,所雕刻的诗句、姓氏、图印均规整精良,文气十足,皆可清赏传世。此壶由沈存周所制,壶身呈高梨形,肩部弧线自势而下至壶腹隆起又于圈足处向内收起,一气呵成。三弯式壶流与圈把皆纤巧秀气,流畅婉转,似美人纤纤玉手。壶盖曲度优雅,镶圆形玉钮,口沿密封性极好,与壶身衔接紧密,可谓赏用皆宜。此壶兼具稳重与纤巧,敦厚与柔美的特点,足见沈氏制锡功力之深厚。纪年“丙辰巧月”应为康熙十五年(1676年)。 款识简介: 沈存周,以制锡闻名于世,活跃于明末清初,号竹居主人,别号“沈锡”,浙江嘉兴人。曾为大儒朱彝尊制酒器,传为佳话。康熙初,沈存周居嘉兴春波桥,能诗,善以锡制各式器具,以锡壶多雅驯。所制锡器,多镌以自作诗句。清代当时人对他的评价很高:“后来之秀沈为最,拟并前贤跨侪辈。” 清末民国 范大生制紫泥福寿壶 说明:此壶为清末民初紫砂名师范大生所制,巧取桃形壶式,一弯壶嘴依壶身顺势而出,平嵌口盖与壶体严丝合缝,一气呵成。壶钮与壶把皆仿桃枝、桃叶、果实贴塑而成,蜿蜒伸展,鲜嫩欲滴。壶盖与壶身二面各贴有蝙蝠形象,逼真传神,三只蝙蝠与六只寿桃组合取福寿双全、多福多寿、福泽延绵之美好寓意。 款识简介: 范大生(1875-1942),清末民初紫砂名师。字绳武,号承甫。19岁从师紫砂名工范鼎甫学艺,勤奋好学,专研技法。所制茗壶,工艺精绝竞相争购,“大生壶”名噪一时。1913年受聘于永利陶器公司,1916年受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长童斐之邀,任该校陶业教师七年。1935年参加英国“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荣获金质奖。 当代 张静制黄金段泥青松报春壶 说明:松为四季常青之树,挺拔俊秀,超群脱俗,文人墨客以松言志,物我交融者历代如是。此壶以黄、紫、绿三色砂泥制作而成,所调金黄色段泥色泽鲜亮,熠熠生辉。壶把、壶嘴与壶钮以松枝为形,树皮的皲裂、瘿瘤感刻画逼真而精细,壶嘴像劲松一样向上傲立。壶盖与壶身以绿泥贴塑根根松针,青葱苍翠,力道十足,偶有点点松果点缀其间,生动至极。报春壶是近代紫砂名家朱可心的代表壶型之一,作者张静为可心之下第三代弟子,曾在宜兴紫砂工厂受可心悉心指点,作品多以松竹梅为题材进行创作,是将可心风采继承和发扬最为优秀的当代紫砂艺人。 款识简介: 张静,又名丁山人,男,1958年生于天津市,1976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许成权并受朱可心指点,常以松竹梅为题创作塑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意外身故。 清末民国 平定窑四方兽耳赏瓶 (一对) 说明:此对赏瓶胎土细腻,光洁素雅,瓶四方撇口,颈部内收,方肩,肩部对称贴饰兽首衔环铺首,瓶身自上而下收敛,至足部呈两层台式,器形稳重大方,适宜陈设。 款识简介: 平定陶业公司,清末民初山西省平定县的制陶作坊,因地名而定名,所制之陶器既美观又实用,深得当地人喜爱,主要销售炉、香熏、笔筒、笔洗、茶叶罐等日用陶器。吴云根、杨阿时和李宝珍受聘于平定县平民陶器工厂,指导生产紫砂陶产品,制作了一批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紫砂精品。 清早期 乌泥紫砂大盆 说明:此件花盆器型硕大,通体以清早期乌泥制成,圆形敞口,盆口水平折出,弧壁,器身光素无饰,唯于足部起一扁平束带,尽显砂料质感之美。此类花盆,为日本盆景界所喜,在日本有“古渡乌泥”之称,早年多流于东瀛,国内鲜少留存,而此件大器,一直收藏于市井院落之内,虽经历数百个春秋却未被天灾、战火殃及,实属难得。 清早期 鸣谦款白泥玉兰杯 说明:此玉兰杯为清代早期精品,白泥砂胎,色泽嫩黄沉稳,成型后胎泥平整光滑,包浆充盈,温润如玉。杯身作玉兰花形,花瓣五片,因势象形,层迭而出,杯底及一侧有枝叶、花苞相连而出,亭亭玉立,令人爱不释手。杯侧钤印 “鸣谦”阳文印款。杯形大小适中,造型饱满柔和,拿捏盈手可握,在华美韵致中别有一番矜持、庄重之感。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喜马拉雅艺术及中国装饰艺术馆原馆长,佛教艺术史和印度艺术专家、世界著名的吉祥花边图案专家、唐卡专家、宜兴窑紫砂器研究专家谢瑞华教授曾藏有“鸣谦”款桃杯一只,造型精致,不输南京博物院所藏“圣思”桃杯,可作比较。 款识简介: 鸣谦,清代早期紫砂艺人,技法高超,所制杯、盘等器物无不精妙绝伦。业界猜测鸣谦或为陈姓,或与陈鸣远为兄弟伯仲关系。 当代 毛国强制段泥扁壶 款识:毛国强(盖款);一粟陶艺(底款);国强(把款);一粟(刻款) 镌刻:注入丹泉,饮之延年。一粟书。 当代 谢曼伦制紫泥梅花壶 说明:附作者本人亲笔证书。 此壶融合梅花造型,创新制作而成。梅花不畏风雪,寒冬绽放,素来是坚忍品格的象征。此壶盖钮作梅桩状,并有初生梅枝沿盖面伸展出来。嘴流短直微弯,与半环形壶把皆作梅枝造型。上端壶把更有俊俏梅枝随壶腹蜿蜒生长,形态各异。谢曼伦大师善于制作花器,得名师朱可心悉心指导,作品逼真、灵动,极具美感。 清 太湖石钮紫泥三叉提梁壶 说明:提梁壶的形制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提梁卣或战国时期的提梁器皿。提梁壶有硬耳和软耳两种,硬耳壶式即提梁与壶身皆为紫砂材质,一体烧成;软耳提梁壶式则是在烧成的壶身上配以其它材质做提梁,常见的有藤编、竹段、铜铁等。此壶系硬耳提梁壶式,壶身浑圆,一弯壶嘴,三叉提把。壶钮作太湖石状,褶皱自然,神韵俱佳。在紫砂成型的难度分类中有“一提、二方、三圆”之说,可见提梁壶成型难度之高。此壶器型较大却丝毫没有因烧制发生变形,实为难得精品。 清末民国 吴云根制紫泥传炉壶 款识:云根(盖款);铁画轩制(底款);莲生(刻款) 镌刻:石上题诗扫绿苔,铁画轩。摹建平砖文,莲生氏仿古。建平。 说明:四方传炉壶为清末时期较为流行的壶式之一,灵感源于青铜器,自侧而视,壶身浑圆,俯而视之,形为四方,似将天地方圆的道理寄寓其中。三弯壶流粗短,环把圆中带方,四足如鼎分立,两侧分别书刻仿古砖文,颇得好古意趣。吴云根为近代紫砂七大老艺人之一,壶盖内钤“云根”二字方形印款,而非早期“芝莱”款,应为其技艺成熟时期之佳作。此壶丰腴饱满,气韵沉稳,把持手感极佳,乃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品。 清晚期 福记冶匋款紫泥梅椿壶 说明:汪寅仙大师曾说:“自然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紫砂花货的创作就是将自然界中物体的形态通过艺术化的模仿与创作,使之升华为高于生活的高雅艺术品从而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此件拍品以紫泥为胎,泥料温润细腻,作者取法自然,壶身塑以梅椿式,流、把、钮皆饰以枝干状,蜿蜒虬曲,苍劲嶙峋,极具张力。素枝间贴饰数片梅瓣,朵朵梅花争先绽放。全器构思奇趣,使用适手。壶底置假圈足,内凹平整,钤有两字篆体“冶匋”方章,盖内钤有“福记”长方印。寒夜客来以茶当酒,竹炉汤沸间,却道是“才有梅花便不同”。 款识简介: 福记,福记为清晚期陈寿福所创商号,以经营紫砂器为主,其所聘的陶工皆艺巧技精,尤以朱泥小品著称,品相保存良好且存世量稀少,深得藏家赏识。 民国 冯桂林制跂陶刻金鼎商标款紫泥竹鼓壶 款识:桂林(盖款);金鼎商标(底款);跂陶(刻款) 镌刻:大吉昌宜己侯王。汉大吉洗文六字。漫烧石鼎试新茶,跂陶。 清末民国 范福奎制紫泥梅花石瓢壶 款识:刘湘谟(盖款);范福奎印(底款) 说明:“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寒梅的傲骨气节自古便是文人引为己训的准则,故而梅花一度成为文人创作生活中最喜爱的题材之一。此件紫泥石瓢,由民国宜兴紫砂名工范福奎所制。此壶别出心裁的以梅枝作壶嘴、壶把,再以仿生之法分色作局部装饰,设计精巧,清雅脱俗,韵味独特。壶盖内钤印“刘湘谟”方章一枚,应为定制章款。 清 紫泥刻心经巨轮珠壶 (一对) 说明:王度旧藏。 此对巨轮珠壶以紫泥为胎,色泽统一,形制相同。壶体为圆珠造型,壶钮与壶盖搭配和谐,似倒扣的碟盘,与壶身弧度相贴合。炮管状直流短而有力,出水爽利。整体比例协调,给观者以珠圆玉润之感。壶体通刻心经文字,疏朗有致,布局合理。此对巨轮珠小壶为台湾著名收藏家王度先生旧藏。 清道光 申锡制玉山刻茶熟香温款段泥汉瓦壶 款识:申锡(把款);茶熟香温(底款) 镌刻:乙巳仲秋,录伯敦文,玉山。伯作宝簋。 民国 谈相周制任淦庭刻紫泥三叉提梁壶 说明:此壶深褐色紫泥制成,壶腹鼓而饱满,浑圆敦朴,捺底,弯流憨实,提把作三叉交柄提梁,线条流畅,弯曲自然且便于把持。截盖圆鼓,上接桥钮,内钤“相周”小印。壶腹两面均刻文字,具有典型民国特色。 款识简介: 1.相周,谈相周,民国时期著名壶艺家、陶艺家,有“菱形壶”传世。 2.松道人,任淦庭(1888—1969),民国陶刻名家,字缶石,号石溪、聋人、大聋、左民、左腕道人友竹老人、松道人、若泉、一孤等。任淦庭潜心研究陶刻技艺,其技艺上承金石家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卢兰芳、韩泰、邵云儒等,下传当今陶刻名家徐秀棠、冯希雅、谭泉海、毛国强、鲍志强、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等,被认为是宜兴陶刻史上承上启下的人物,对中国美术界特别是紫砂陶刻界影响极大。 清早期 瑞德堂款紫泥笠帽橄榄型壶 款识简介: 瑞德堂,应为清代一堂号。紫砂款识常以堂名、轩名和斋名等一类文字,刻印 于器物,作为私家烧藏的标记,称“堂名款”,其定制人有达官贵人、文人士 大夫和少数名工巧匠。 当代 李昌鸿制紫泥石瓢壶 说明:附作者本人亲笔证书。 壶作经典景舟石瓢式,平压盖、桥钮、直流与壶身暗接,把呈倒三角势,壶底接三只圆扁乳丁足,整体比例得当,是最能体现文人气质的壶式之一,且壶身绘竹,刀法利落,整器散发着文人的风雅格局。 款识简介: 李昌鸿,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任宜兴市昌华陶艺有限公司董事长。于1955年10月考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工艺班,与夫人沈遽华均为顾景舟在紫砂工艺厂的第一代入室弟子。1958年起任紫砂工艺厂技术辅导、车间主任、技术科长等职。1984年,由他设计、沈遽华制作的“九头竹简茶具”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1986年“丙寅大吉”组壶(合作)获全国陶艺评比一等奖;2001年创作的“青玉四方”茶具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2年新作“母与子”方壶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华艺杯”银奖,同年“一衡茶具”(九件)获中国轻工联合会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10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他与夫人沈蘧华合作的“竹简茶具”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为1949年以来紫砂唯一国际金奖。 当代 顾绍培制绿泥调砂妙泉壶 款识:顾、绍培(盖款);绍培(底款);顾(把款);顾绍培(刻款) 镌刻:辛巳春月妙泉壶,顾绍培制。 当代 张静制紫泥双线竹鼓壶 款识:静(盖款);张静(底款) 说明:古今文人墨客多以竹为题材进行创作,宜兴地区多产竹,故而紫砂作品中多有取竹之形而作的佳品。张静先生擅长以松、竹、梅为题材进行紫砂器物的创作,此壶紫泥为胎,颜色深沉,包浆莹润,极为美观。 当代 吕俊杰制一帆风顺提梁壶套组 款识:俊杰(盖款);俊杰陶艺(底款);吕、俊杰(把款) 明 砂胎茶盏 说明:宋代点茶之风盛行,茶器也应点茶法而多使用碗盏,而建盏又是各色碗盏之中的上佳之品。《茶录》所云:“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细观此盏,口敞底敛,盏内外均密布金毫,纹理清晰,线条柔和,及富层次感,着实令人喜爱。 明早期 茶盏 (三个) 此组茶盏以一件影青白釉刻花葵口盏、一件青釉花口盏、一件黑釉浅腹敛口盏组成。白釉盏釉面温润如玉,云纹刻画娴熟流畅。青釉盏,偏黄绿,有略微开片,整体古雅、沉稳。黑釉盏始于东汉晚期,经历代发展,到宋明时期,已成为独具一格的陶瓷珍品。此件黑釉盏,胎骨较厚,釉质润泽,表面略有釉滴生成,釉彩凝重。 清光绪 金士恒制紫泥巨轮珠壶 款识:金士恒(刻款) 镌刻:赤壁赋(内容);光绪丁丑三月,金士恒。 清乾隆 潘虔荣制万丰款朱泥小壶 说明:朱泥壶以其殷红象征吉祥,又因其往往容量不大,故适合功夫茶俗。此器朱泥发色橘黄中偏有胭脂色,包浆醇厚,观若梨皮。形制也较为特殊,壶盖与壶身呈扁半圆形,高盖墙,圆珠钮,壶底呈大圆,内凹折起,与壶身过渡自然,一气呵成。把下落鞠轩款,为乾隆时期紫砂名工潘虔荣之字号。此壶当是潘虔荣为“万丰”定制之精品。 款识简介:1.鞠轩,暨菊轩,潘虔荣,顾景舟考曰:“虔荣,潘姓,字菊轩。名在《宜兴县志》长寿耄耋之列,当地砂艺老辈颇为推重。高熙《茗壶说·赠邵大亨君》一文,亦首提其名。”顾老多方面考证后,具体推算认为,潘虔荣估计出生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并且至少在七十六岁时,尚能搏制佳器。 2.万丰,民国李景康、张虹在《阳羡砂壶图考》中记载“万丰似明代壶肆名号,或云创于万历间,审其精品之制作式度,不为无据。” 清末民国 陈少亭刻富东款紫泥碗灯壶 款识:富东(底款);少亭氏(刻款) 镌刻:少亭氏作。集积古斋本。 民国 “宝记”款、莲生刻铁画轩制紫泥东坡提梁壶 款识:宝记(盖款);铁画轩、莲生(刻款) 镌刻:般仲盘铭,莲生。春来顾渚香逾嫩,人列蓬壶梦亦仙。时二十三年春,铁画轩监制。 大正晚期至昭和初期 双把提梁银壶 说明:银壶造型百式,多见单把提梁,双把者屈指可数,殊为难得。此壶器表光素,包浆自然,作双把式,壶身锤目纹过渡自然。双提梁似马蹄形,曲线柔美,粗细过度饶有韵致。壶流短直有力,嵌入式壶盖与圆珠形摘钮的衔接设计尤为精妙,如水滴状一气呵成,将壶的韵致表现得淋漓尽致。提梁与摘钮处皆以藤条缠绕,以作隔热之用。此壶年代较好,于古朴中见雅致,于细节处见巧思,符合当代审美情趣与品茗风尚。 明治早期 龟文堂正平造九字小章铁壶 款识:日本龟文(把下款);家拙日本琵琶湖之东(底款) 盒上书:龟文堂正平造 说明:龟文堂波多野正平师承安之介,常结交文人雅士,故所制之壶文人气息浓厚,后自龙文堂独立出来,迁居于能登川,即琵琶湖东边,以能登川的山水为题材,潜心制壶。由于龟文堂坚持采用失蜡法铸壶,因而作品数量少而精致,在当时是极受世人推崇的名品。细观此壶,铜质壶盖历经百年却光泽红亮,圆珠钮上镶嵌飞鸟,保持传统打孔嵌工,制作精美。壶身为中国传统家屋山水题材纹饰,分日景、月景,风格素雅。 明末清初 邵亨裕制平盖圆壶 款识:邵亨裕制(底款) 清末民国 吴云根制上官金台上款紫泥鱼化龙壶 款识:云根(盖款);上官金台(刻款) 镌刻:上官金台。 民国 段泥三足香炉及赏瓶 (一组) 款识:清华(底款);石泉、企陶(刻款) 镌刻:任申秋九,石泉刻。般其子孙万年。太康砖文企陶仿古并刻。 当代 施福生制绿泥松鼠葡萄壶 说明:此壶精炼紫砂绿泥,壶身圆硕饱满,圆珠形筒身饰以葡萄藤蔓和松鼠,壶流、壶钮及壶把皆以枝干作配衬。细观此壶,叶脉舒卷,刻画清晰,枝叶伸张舒展有致,点缀葡萄数颗鲜活欲滴,藤蔓间塑五只松鼠跳跃穿梭,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松鼠姿态各不相同,细节处理得形象逼真,灵巧生动。一捺壶底落“施福生印”章款,静者珠圆玉润,动者呼之欲出,如此相映成趣之器,真乃独具匠心也。施福生为当代紫砂大师施小马之父。 明末 紫泥螭龙钮四方大壶 款识:蒋、时(刻款) 镌刻: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先占一枝春。蒋,时 当代 王亚军制段泥祈丰壶 款识:王、亚军(盖款);枕冰醒身(底款) 祈,请求,丰为茂盛,壶取天坛型。作者以最纯粹的发愿造壶咏志,从精神层面来抒发自己对器物的理解。阐明愿景,寄情紫砂,这是人与物的心灵交汇,将心中的东方情愫通过抽象元素的组合重建表达出来。作品从外相看增减异化,但从内质看万变不离其宗,实已放下既定法则,从心出发。王亚军所制壶式,既得传统韵味,又具现代艺术特征。此器大小适中,最宜日常泡饮之用,深受茶人喜爱。 当代 许晓丹制朱泥锦瑟壶 说明:附证书。 锦,鲜艳华美,瑟,端庄也,锦瑟如壶。紫砂器发展演变到当代,由简趋繁、复而返璞归真,恰恰迎合了今人的艺术审视与精神需求。此壶精选朱泥为胎,呈赤红色,砂质细腻、温润,宛若婴儿肌肤,壶身圆润饱满,造型具古风又不失新意,整器纤巧可爱,气韵优雅。 第2201-2206号拍品由虎兰堂友情提供 款识简介: 许晓丹,擅长朱泥制壶,风格淳朴,每作必精,迎合当代艺术审视与精神需求,善于赋予传统壶式新的生机。 当代 盛方圆制紫泥凝瑞壶 款识:方、圆(盖款);盛方圆制(底款) 说明:附证书。 作者素来以敢于挑战各种造型见长,近年来不断尝试摸索传统与现代“合美”之概念,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风格。作者将隐于思绪里的执着融为器皿之心,予线条之中一变再变,单纯通过线条的转换来展现作品的气质,通过精致的工艺抓住最动人的细节,让意象尽致,让瑞气凝结。 第2201-2206号拍品由虎兰堂友情提供 款识简介: 盛方圆,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艺术设计系,师承鲍利安,从艺至今十年。花器、光器、筋囊器均可信手捏来,作品沉稳大气,创意新颖又不失古韵。 当代 毛斌制段泥松鸣壶 说明:附证书。 松为岁寒三友之一,其傲骨迎风,坚韧高洁的品格一直被世人所推崇,在紫砂造型中,亦常常见到以松为题材的作品。此件松鸣壶便以松为形,造型独特,虽为传统题材,但基于现代架构的造型表现,使此器更具风雅之韵味。 第2201-2206号拍品由虎兰堂友情提供 款识简介: 毛斌,男,1978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毛家大院,家族世代制壶,其父亲为紫砂一厂的第一代制壶名家毛阿明。毛斌是中青年实力派陶艺家的代表,曾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奖、第十届工艺美术师精品展金奖等。2011年,毛斌的紫砂壶作品舟方壶被无锡博物馆收藏。 当代 史泉泓制段泥云纵壶 款识:史、泉泓(盖款);史泉泓印(底款);史(把款) 说明:附证书。 云为如意,吉兆也,纵乃发放,寓意祥瑞。壶作四方书扁式,壶身扁平,上下合融,块面转折利落,处理圆润。壶腹外凸,线条挺括有力,四面均饰以如意云纹,寓意吉祥。此壶气韵沉稳,敦厚朴实,古韵洋溢,可谓师古而不泥古的佳作。 第2201-2206号拍品由虎兰堂友情提供 款识简介: 史泉泓,1971年生,师承陈洪平,凭着对紫砂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热爱,博采众长,刻苦努力,创作技艺日趋成熟。作品构思独特,神形皆备。 当代 马璟辉制朱泥汉君壶 款识:马、璟辉(盖款);璟辉手制(底款);马(把款) 说明:附证书。 汉君壶源于曼生扁石壶之式,器型与曼生扁壶相仿,至清末民初时基本定型。此壶暗藏“形方智圆”的儒家风范,符合古今审美交融之理念。整器敦庞周正,力蕴内中,文质彬彬。朱泥的高难度演绎更增温和质感,尤为出众。当代造壶,首推传统再造美之理念,此作当属佼佼者。 第2201-2206号拍品由虎兰堂友情提供 款识简介: 马璟辉,男,1976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国家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瓷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因壶艺精湛、作品拔萃,成为中青辈实力派制壶艺人。其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融入了个人鲜明的风格,浑然天成,曾在国内外展览中多次获奖,并被国内多家博物馆收藏。 清晚期 唐寅款玉成窑紫泥椭圆盆 款识:唐寅(刻款) 镌刻:经春为尔添新债,开费清尊落费诗。唐寅。 说明:陈曼生参与制作紫砂茗壶之后,文人紫砂之风日盛,后以梅调鼎为代表的玉成窑口,被认为是对曼生文人紫砂的延续与发展。此玉成窑紫泥砂盆裸坯无釉,抚之光洁细腻,观之朴拙自然。盆器下部足微起,恰到好处,底部的透水孔被设计成两弯月牙形,区别于普通的圆孔,尤见巧思。作者以刀代笔,挥洒陶刻,落唐寅款。此类盆器,属玉成窑早期摹先贤作品,多落先贤款识以示敬仰。 款识简介: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等。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早年随沈周、周臣学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其诗文以才情取胜,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作品工整妍丽,情真意挚。 清嘉庆 杨彭年制、陈曼生刻阿曼陀室款紫泥乳鼎壶 款识:阿曼陀室(底款);彭年(把下款);曼生(刻款) 镌刻:台鼎之光,寿如张苍,曼生铭。 当代 周桂珍制、唐云书沈觉初刻紫泥竹段壶 款识:桂珍(盖款);中国宜兴(底款);觉初、唐云(刻款) 镌刻:风雨潇潇,人过茶寥,觉初刻,唐云书。老药画。 说明:此件竹段壶由三位艺术大师合作而成,桂珍制器大气、豁达、洒脱中蕴含着女性的秀丽与和美;唐云笔墨清丽洒脱,融北派的厚重与南派的超逸于一炉;觉初壶刻刀笔流畅,独创一格。此壶应为早期定制生坯用以文人书画、刻绘之品。 当代 王寅春制紫泥高四方壶 款识:王寅春(底款) 此壶以紫泥为胎,胎质细腻光润,作四方式,四角线面界定明显,半截式方盖高拱,上接一方形钮。壶把呈圆形飞扣式,三弯流壶嘴,身方把圆,在视觉上缓和了方器的刚劲之势,且极富层次感和空间感。壶底圈足稳固了下部重心,整器虽高但比例协调,气韵沉稳。此壶出自民国时期紫砂制壶名家王寅春之手,其所制之壶规矩挺括,光润和谐,口盖吻合严密,并以善创新品而闻名,人称“寅春壶”,极受追捧,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款识简介: 王寅春(1897-1977),祖籍江苏镇江。被誉为近代紫砂名家七大艺人之一。 清中期 谦六款朱泥壶 说明:此壶朱泥颗粒细腻,器表包浆莹润,触感平滑。器形颇具巧思,取法传统梨式壶,在此基础上加以延伸,把下加一小耳垂,壶底加圈足座一圈,上敛下撇,并起底线,与上部壶口双线压盖口线呼应。壶底端刻“谦六”二字书款,整器形制端雅,又有玉树临风之神采,应为清代佳作无虞,足可宝用。 款识简介: 谦六,据悉“谦六”者,经黄振辉先生考得姓邱,为道光至同治间人。与宜兴紫砂壶有瀚墨因缘的文人胡公寿、王韬等人相熟。 清末民国 范鼎甫制段泥松鼠葡萄水滴及段泥三足水平壶 (各一件) 说明:此组拍品由一件段泥水滴和一件三足水平壶组成,水滴为传统文房器具,是书画家案头必备辅助工具之一,款形雅致,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鼎甫,范鼎甫,清末至民国初年著名紫砂艺人,紫砂名家范大生之师,不仅善制壶,还擅长雕塑。 清中早期 孟臣款朱泥壶 说明:清代朱泥薄胎小品,因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故能完整留存至今者较为稀少。此壶呈“截盖”式,线条完美流畅。轻叩壶身,其声如磬。壶底端刻“孟臣”楷书,落刀如笔,别具韵味。 款识简介: 惠孟臣,传为明天启、崇祯间宜兴制壶名手。江苏宜兴人,生卒不详,孟臣名号有君德、思亭等,孟臣是晚年自号,为时大彬后一名手。孟臣制壶,大壶浑朴,小壶精妙。笔法类褚河南。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日·奥兰田《茗壶图录》、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等着录中皆对孟臣开篇详加叙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下关茶厂班禅紧茶(生、熟各一沱) 在藏传佛教佛事活动中,牛心茶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因茶根部有一短小茶柄,可卡在进香者的手指缝中,在供奉和敬献哈达时非常方便,因此深受欢迎。解放以后,国内开始生产更便捷的砖茶,紧茶随即停产,1986年当时十世班禅去下关茶厂参观考察,要求恢复生产紧茶以供藏区人民需要,此后,下关茶厂开始恢复生产紧茶,故业内有班禅紧茶一说。紧茶外形紧结端正,厚薄均匀,色泽乌润,内质汤色橙红,香气纯正,滋味醇浓,口感纯正木香,水甜发汗,经久耐泡,非常独特。现市面上已难寻早期班禅紧茶了,有如此仓储优秀者,更是凤毛麟角。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文革参香砖(熟茶) 说明:文革砖一般指中茶牌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生产的茶砖,由港台茶商90年代命名。熟砖于73年后开始生产,70年代早期黄油光纸文革参香砖的外包“云”字雨点非平行写法,这跟后期完全不同。文革参香砖水甜稠厚,老韵参香,绵滑饱满,入口有沙粒感,气感强烈,品之令人愉悦。同时,因“文革砖”具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所以一直以来都被众多喜茶之人争先收购收藏,且由于“文革砖”存世数量十分有限,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一九八五年·“中茶牌”勐海茶厂大黄印青饼两饼(生茶) 说明:中茶牌“黄印”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末,源于其外包装纸的八中茶字为黄色,这是坊内后起之名,中茶牌普洱茶系列产品是当代普洱茶的代表。此款85年中茶牌大黄印圆茶,选料勐海茶区,为勐海茶厂所制,其条索粗壮紧实,水性柔和绵滑,甘甜气强,喉韵甘润,陈韵樟香。 第2215-2229号拍品由和其坊友情提供 规格:376g;368g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勐海茶厂8592紫天七子饼(熟茶) 说明:8592紫天熟饼为勐海茶厂的经典产品,原为香港南天公司量身定制,故上盖紫色“天”字,“天”字盖在饼面右中上角为80年代产品,“天”字盖在下方的为90年代初产品,80年代紫天8592熟饼的发酵度很轻,入口不是特别的浓厚,但是给人非常细腻、醇和的感觉,老味陈香,水甜绵柔,滋味的留存度也较为持久。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勐海茶厂第一批7542七子饼(生茶) 说明:此茶属勐海茶厂早期7542青饼试制过渡产品,业内公认生普以7542为代表,熟普当以7572为标杆。7542配方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80年代末的88青饼,从中可见7542这唛号的江湖地位。7542意指75年左右的配方,综合4级茶青,2为勐海茶厂。此茶开汤,汤水呈琥珀之色,陈韵樟香,回甘生津极快,体感明显,是难得的品饮佳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口日本广云贡饼(熟茶) 说明:上世纪50年代由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所创,早期选料云南茶青广东压制,是名“广云贡”,70年代后逐步拼入广东本地茶青,远销港、澳、东南亚。此款茶品便是八十年代出口日本的茶品。其选料、工艺严格符合日本食品安全与卫生标准,深受日本茶人所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勐海茶厂红中红7542七子饼八饼(生茶) 说明:红中红意为:外包是红色茶字,饼内内飞也是红色,故称红中红,虽然是7542配方,但一般质量更优秀。红中红茶饼条索清晰,芽头肥壮、厚实,显金毫。茶汤清澈透亮呈栗红色,生津回甘明显,气感强烈,陈韵醇厚,樟香持久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广云贡饼(熟茶) 说明:上世纪50年代由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所创,早期选料云南茶青广东压制,是名“广云贡”,70年代后逐步拼入广东本地茶青,远销港澳东南亚,90年代逐步没落,2005年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恢复生产,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60年代的广云贡饼茶气强烈,喉韵深厚,水甜持久,目前价格处在低位,值得藏家关注。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兴顺祥号普洱茶(生茶) 说明:兴顺祥茶庄起始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于云南石屏县易武乡创号并制造普洱茶。起始商号为“同兴祥”,后新增商号“兴顺祥”,属易武乡规模较大且远近闻名的普洱茶商号。兴顺祥茶庄同其它茶庄一样在抗战前后歇业,是当时私人茶号时代的重要商号之一。其采用易武正山上乘的原料制作,独特的药香和老韵气氤,使得其在普洱茶历史中显得个性十足,也是因为上述原因,此茶有着珍贵的历史和收藏价值。 一九九五年·勐海茶厂“黑商检”8582七子饼(一筒七片)(生茶) 说明:勐海茶厂厚纸8582青饼远近闻名,黑商检是当时商检外销定制产品,故每筒都有商检标记,因是特殊品,黑商检相对一般8582青饼更优秀而突出。茶气极强,体感明显,茶汤明亮饱满,入口甘甜,喉韵深长,樟香兼花蜜香,十分独特。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勐海茶厂大叶七子饼(生茶) 说明:此品应该是勐海茶厂经典8582青饼的前身,但选料配方比较纯正,经自然醇化,保存完好。外观条索粗大肥壮、紧实,陈韵樟香,茶汤细腻,醇、滑,层次丰富,回甘生津气强。大叶种特有的醇厚浓烈,气韵独特,让人久久难忘,后续醇化潜力大,值得藏家关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勐海茶厂7542—“88青”七子饼(生茶) 说明:所谓“88青”饼是指80年代末即1989年到1991年这段时间勐海茶厂生产的经典7542青饼,其名字由香港陈姓茶商所取。88青饼气感强大,条索肥壮。茶汤栗红油亮,生津回甘特别明显,陈韵野樟香强烈,是茶人梦寐以求的茶品。此片茶饼,仓储优秀,品相极佳。 二〇一二、一三年·老班章茶王树龙珠及老班章茶后饼茶(生茶) 说明:老班章唯一千年茶王树近几年产地收购价高达到每公斤十余万元,茶后也价格不菲。2012年西泠拍卖与和其坊合作定制了此款茶品,由老班章村民、制茶高手李小红采摘炒制,共作茶叶约1.4kg,此次拍卖是其中部分。2013年再次定制千年古树老班章茶后饼茶,此事实为茶界佳话。两款古树茶选料考究,经过几年陈放后,暗香稳重,茶气刚烈,茶汤稠厚,口感饱满且回甘持久,是不可多得的普洱佳品。 二十世纪初·百年同兴号普洱茶(向绳武)(生茶) 说明:根据易武乡志记载,同兴号又名同顺祥、中信行,由创始人向质卿于1897年创办,使用“双象莲”为图案。随后,其带领儿子向绳武在石屏开设同顺祥茶号,在滇南各地互通盐茶贸易,甚至远达香港、上海等地,可见其当时的社会影响力之大。同兴普洱茶商号由向质卿到向绳武历经两代人,并延续制作到1937年前后,所制作的普洱茶无论从茶原料的选择还是工艺标准的要求都成为业界的标杆,并经久延续,享誉中外。 二〇一六年·冰岛母树六饼(生茶) 说明:此冰岛普洱茶精选冰岛村数株500年以上普洱古树制作而成。干茶条索肥厚、芽峰显毫,茶青颜色油润呈褐黑色。开汤汤色明亮,香气似花香且高锐持久,品饮滋味浓烈,醇厚稳健,生津持久,口感甘甜,齿颊间余香有韵,若有似无,茶气强而身心愉悦,是普洱茶中的上乘之作。 当代 武夷岩茶总厂陈年肉桂及水仙 (各一品) 说明:此组岩茶包含1985年陈年水仙一品及1996年陈年肉桂一品。另附浣喜茶研社特别提供之“驷霞”及“不忘”两款当年肉桂新茶以作比较。 此两款陈年岩茶均为福建省武夷山市岩茶总厂出品,姚月明监制,老木箱原装,自然陈放数十年,无复焙,无开箱。茶味带有自然转化之酸梅味,茶气十足。 關注平台,回复“m”进入集陶社官方网站 免費调取往期300條藝訊 收藏鐵壺、茶道具、香道具、艺术品,参与極藝微競拍可加我店铺: 與數万茶友一同以器會友,一期一會 指尖收藏世界——極藝微競拍 溫馨提示: 集陶社微店開業啦! 瀏覽更方便、直觀!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一键进入集陶社微店 寶物每天上新 件件孤品 以器會友 一期一會~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