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小知识】上海菲桐业务员卖假“奔富克鲁斯”被判刑!欧洲某些葡萄酒公司涉嫌酒标造假!鉴定假葡萄酒的一些常用技巧! 【葡萄酒小知识】上海菲桐业务员卖假“奔富克鲁斯”被判刑!欧洲某些葡萄酒公司涉嫌酒标造假!鉴定假葡萄酒的一些常用技巧! 原创 博欧酒业争鸣 葡萄酒学府 5天前 事件回放:2019年4月,第100届成都春季糖酒会上,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现,上海菲桐贸易有限公司于展会现场展出涉嫌侵犯波尔多葡萄酒行业联合委员会“ BORDEAUX”注册商标(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专用权的葡萄酒,并经过调解,对这些产品实施了下架处理。随后,这一情况引起了上海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的重视。据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保护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当事人既然将产品带去展会,极有可能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且仍在实施侵权行为。”并因此启动调查程序,经过调查,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组织力量对当事人位于惠南镇的住所地、外区的实际经营地和仓储地等三处场所同时展开执法行动,查明发现上海菲桐贸易有限公司的一款在山东生产的葡萄酒贴上法国波尔多葡萄酒的商标进行销售。最终查获了当事人涉嫌生产销售侵权葡萄酒的违法事实。上海市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公众号消息:鉴于涉案商品数量较多;案值较大;达到刑事追诉的标准,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依法将该案移送浦东公安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据了解,2020年6月初,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认为当事人生产销售侵权商品的行为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中的“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并依法作出刑事判决,判处被告单位上海菲桐贸易有限公司犯假冒注册商标罪,同时做出了扣押涉嫌侵权的葡萄酒共计1608箱,向权利人赔偿人民币17.5万元的处罚。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就上海菲桐贸易有限公司侵犯“BORDEAUX”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权案依法作出的刑事判决,而该案的成功判罚,成为上海地理标志侵权追究刑事责任的第一案。 上海菲桐贸易有限公司他们高管因侵权波尔多地理标志被追究刑事责任。上海菲桐公司业务员因为另外一起案件也出事了, 是因销售“奔富克鲁斯”而起,据报道:汪某林任上海菲桐贸易有限公司业务员期间,负责销售公司旗下的“奔富克鲁斯”系列葡萄酒。 值得注意的是,被告人汪某林并不是像许多造假卖假者那样,去销售假冒的知名品牌“奔富”(Penfolds),而是销售假冒的“奔富克鲁斯”。 那么,奔富克鲁斯又是什么来路?上网查阅,奔富克鲁斯为澳洲葡萄酒,英文名字叫Panfield Chris,酒标为白底红标,产品海报左上角还有香港电影人李修贤的肖像。还查询到奔富克鲁斯一款产品名为BIN497。 有一家招商网站这样介绍奔富克鲁斯:奔富克鲁斯与奔富同属于澳大利亚原产,不同的是奔富在世界上久负盛名,而奔富克鲁斯是一个新崛起的品牌,知名度不及奔富,如果说奔富是澳大利亚红酒的象征,那么奔富克鲁斯就是澳大利亚红酒的新生代。 根据中国商标网显示:奔富克鲁斯为33类注册商标,申请人为诸葛某勇,申请日期为2017年5月16日,商标状态图标为“注册”。天眼查进行显示诸葛某勇为上海菲桐贸易有限公司的监事。 01 知名酒商皇家酒商违反法院禁令违规销售葡萄酒 最近,欧洲接连发生几起葡萄酒造假案,一起涉嫌酒标造假,另一起则涉嫌以次充好,用真瓶装假酒,并在网上高价售卖。所谓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一朝恶行被揭发,有的从此金盆洗手弃恶从良,但总有人本性难改偷偷摸摸小动作不断。 知名酒商皇家酒商(Royal Wine Merchants)就是后者。 近日,葡萄酒搜索引擎Wine-Searcher报道称,皇家酒商公然违反法院此前对其作出的销售禁令判决,不仅再度开始销售业务,而且据著名葡萄酒收藏家和鉴假专家Don Cornwell(就是前段时间实名举报Acker Merrall & Condit 拍卖假罗曼尼·康帝的那位)的指控,其存在售假行为。 因“售假”遭亿万富翁Bill Koch起诉 销售业务受限 酒商缘何销售业务遭限?业界名声一朝竟被亿万富翁捣毁?敬请收看《走进葡萄酒圈》之知名酒商与亿万富翁打假斗士的“相爱相杀”。 2011年,佛罗里达州一位亿万富翁Bill Koch将皇家酒商诉至法庭,指控其有一个长达数十年的阴谋——进口并销售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假酒到美国。 于是Koch开始走上了打假的道路,先后与圈内知名收藏家Eric Greenberg、“世纪巨骗”Rudy Kurniawan、著名拍卖行Zachy、Acker Merrall & Condit等打过官司。结果要么胜诉,要么和解。 2011年,Bill Koch对皇家酒商提起诉讼,指控该公司售假,并称其个人收藏中至少有32瓶假货来自皇家酒商。 2014年3月,在该案进入审判程序前,双方达成了和解。但 Koch坚持要对皇家酒商或该公司负责人Sokolin未来的葡萄酒销售业务下达禁令,并要求其用现金支付赔偿。 最开始的时候,Koch获得的赔偿是7.5万美元。之后Sokolin被安排进行测谎要求为 Koch解答系列问题,而这个回答,一旦Koch觉得不满意,就可以获得另外12.5万美元的钱款。最终Koch在Sokolin回答后,觉得不满,便获得了12.5万美元。 除赔偿之外,佛罗里达地区法院也对皇家酒商的销售业务做出了相关的指示和规定: 皇家酒商有限公司(Royal Wine Merchants, Ltd.)和负责人Jeffrey Sokolin未来都不会直接或间接销售、让他人销售、供销、委托或分销“某些优质稀有葡萄酒”。 违反禁令再度销售 遭鉴假专家打脸并称, 距离法院下达销售限制令后已有6年,在这段时间里,皇家酒商基本按照法院作出的指示停止销售以上所提及的酒款。 但近日,却被曝出有了小动作。“据葡萄酒搜索引擎Wine-Searcher报道称,昨日编辑在浏览了皇家酒商网站发现,其在网站上待售的部分酒款似乎是法院规定禁止销售的酒款,并列出了部分清单,包括: ◆ 一瓶1989 Domaine Ramonet Montrachet Grand Cru,售价4500美元; ◆ 一瓶 2000 Château Petrus ,售价6600美元; ◆ 一瓶1986 Henri Jayer Echezeaux Grand Cru,售价5500美元; ◆ 一瓶 1978 Domaine Leroy Musigny Grand Cru,售价5500美元; ◆ 一瓶2001 Henri Jayer Echezeaux Grand Cru,售价5000美元; ◆ 一瓶 1985 Domaine Georges Roumier Musigny Grand Cru,售价9500美元; ◆ 一瓶1982 Château Lafleur Pomerol ,售价 4500美元 Don Cornwell向Wine-Searcher指出,葡萄酒网站Wine Berserkers中几款来自该酒商的酒中,最后两瓶可能是假酒。 Don Cornwell在Wine Berserkers网站中发帖提及皇家酒商违反法令的销售行为 Cornwell还向Wine-Searcher发了一些在该网站上出售的其他酒款的照片,并表示无论皇家酒商这些酒真假与否,其出售行为都违反了法院的命令。 Cornwell补充称,皇家酒商于6月8日拍卖了1865年至1975年间146种不同的葡萄酒。但Wine-Searcher编辑表示截至6月22日,在网站上没有找到所提及的任何待售酒款。 目前wine-searcher已将皇家酒商的所有葡萄酒产品从该网站上删除。 在备受争议的销售行为以外,皇家酒商近日又有一项遭官方打脸的操作。6月22日,皇家酒商在网站名称下面显示:“RWM获得 Wine-Searcher的零售商奖!” 而Wine-Searcher表示事实上,该奖项没有单独的获奖者,且皇家酒商已经被从Wine-Searcher网站上删除。 不过网站还是保留了该酒商的地址和联系方式。对此,Wine-Searcher销售和合作主管Ross Brown表示:“由于库存货定价的问题,我们每天关闭的门店大概有15家。之所以仍然保留这些店的联系方式在网站上,是为了方便客户们跟进未完成的订单。”事情发生后,给皇家酒商公司打了电话要求与Jeffrey Sokolin通话。电话接通后,Wine-searcher的编辑向其表面身份,并提及了Don Cornwell指控皇家酒商在Wine Berserkers网站上售假的事。同时,也强调了此前法院对该公司作出的指示,表示自己在皇家酒商官网上发现了几款违反法院指令的葡萄酒,询问其是否能给出解释。 而Jeffrey Sokolin对此的回答是不知道,并称另外一个人会给其回电话。但Wine-Searcher表示,截止6月22日发稿时,尚未有接到任何相关电话。 02 西班牙大型葡萄酒公司涉嫌酒标造假 近日,西班牙一桩重大葡萄酒欺诈案又出现了新的指控。 据外媒报道,西班牙两家最大的葡萄酒公司——Felix Solis和J García Carrión涉嫌在酒标上造假,将新酿葡萄酒标记成陈年葡萄酒,包括Crianza, Reserva 和Gran Reserva Valdepeñas DO 。 据卡斯蒂利亚-拉曼恰产区(Castilla La Mancha)当地政府表示,早在2018年时,Felix Solis, J García Carrión以及Bodega Navarro Lopez,就涉嫌在西班牙及世界各地销售酒标造假的酒。 最近,这一案件又有了新进展。Valdepeñas DO葡萄酒监管委员会主席Jesus Martin表示,Castilla La Mancha Valdepeñas DO的葡萄酒生产商也面临着“巨额罚款”,原因是其在2019年销售的葡萄酒上贴有虚假酒标。 据西班牙商业报纸El Economista报道称,根据今年3月的一份报告。2019年酒标上显示是陈年葡萄酒的销量为2970万升,而Valdepeñas官方公布的实际陈年葡萄酒的销量是1590万升。不过, Martin表示,必须对这些葡萄酒的认证进行审查,以便与管理局内部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对比。 此前,面临诉讼程序,Felix Solis和J García Carrión开始互相扯皮,指责对方在控制Valdepeñas葡萄酒委员会的斗争中使用了不正当手段。2019年8月,J García Carrión旗下的葡萄酒公司对Felix Solis提起法律诉讼,指控其伪造文件。在另一份声明中,Felix Solis称J García Carrión是诽谤行为,称该公司利用不公平竞争进行商业攻击。 面临最近的这次指控,周一,Felix Solis UK董事总经理Richard Cochrane表示,在英国销售的Valdepeñas DO葡萄酒符合所有要求的正确标准,它们经过第三方审核。” 目前,调查仍在继续。 03 以次充好,假冒意大利优质葡萄酒 与此同时,在欧洲刑警组织的支持下,意大利警方突袭了一个伪造葡萄酒的网络。 这次警方的突袭行动遍及意大利八个省份,对一个在网上销售假冒意大利优质葡萄酒的团伙进行了搜查。 警方之所以采取行动是因为通过一项调查发现,一个在线拍卖平台上出售的高档葡萄酒实际是用劣质的葡萄酒填充的。这些葡萄酒销往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国。 可是,好酒不易得。一些披上了华丽外壳的廉价葡萄酒,也能摇身一变,以不菲的身价混入葡萄酒大军中。曾经,我们家就遇到了这样一瓶“好酒”,在仔细观察过之后,我只想默默地把它收起来,实在是没有勇气喝它…… 这是一支神奇的5L装葡萄酒,原产自澳大利亚的它,不仅跨越了大洲还跨越了半球,成为了波尔多AOC法定产区葡萄酒?! 此外,这酒的名字中有 Casteldeteau 这么一个单词,看起来就像法国鼎鼎大名的卡斯特Castel家族分支。它还有个豪华的包装外盒,盒子上的Bordex疑似波尔多(Bordeaux),但底下又画了只酷似黄尾袋鼠的标识……不得不说,这支酒还真的是“集万家宠爱于一身”啊! 说实在的,这样的例子真是数不胜数,而每一次过节都是这些“进口”葡萄酒兴风作浪的好时机。毕竟,对于非专业的大众消费者来说,想要识破它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些常见的滥竽充“好”的葡萄酒! 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这些酒都从哪里来? 其实大多情况下,这些“进口”葡萄酒并非是假酒,它们的真正身份可能是廉价餐酒、欧洲区餐酒或者国内灌装酒,用来冒充更受欢迎的原产国葡萄酒,甚至精品酒。接下来,就一个个地把它们的伪装统统扒掉! 欧盟区餐酒 欧盟区餐酒:俗称VCE(Vin de la Communauté Européenne),只要葡萄的种植和酿造装瓶在欧盟境内完成就符合标准。 虽然VCE可以在任何成员国采购葡萄并灌装,但就好比大闸蟹都是去阳澄湖洗澡一样,国内市场上大部分欧洲餐酒也都是在法国灌装。至于葡萄,那自然是“低价为重”,质量当然好不到哪里去。 有些爱糊弄人的商家,会在中文背标上大言不惭地写自己是AOP/AOC法定产区的葡萄酒,再一看酒标,上面却写着Vin de la Communauté Européenne(欧盟区餐酒)字样。 所以说,在拿到一瓶葡萄酒后,如果单看中文翻译,是非常具有迷惑性的,我们可以先试着找找看酒标上有没有以上这几个单词。如果有,那么这瓶酒极大概率只是一瓶廉价餐酒,实在不必为此花费心思。 灌装酒 灌装酒,全称“国内灌装酒”,指那些从国外进口散装酒浆,在国内分装贴标的葡萄酒。基本上,只要看到自称“原酒进口”或者“原汁进口”的,就是灌装酒了。 这些酒深刻诠释了什么叫做:起名字是门艺术。第一要义,就是要跟世界知名产区沾个边,首当其冲的当然就是波尔多和其下的著名子产区。 比如下面这款酒,它的中英文名字都硬生生地把两个AOC产区——格拉夫(Graves)和苏玳(Sauternes)拼在了一起。所以这款自诩AOC的美乐是来自格拉夫呢,还是苏玳呢?NO!它其实就是一瓶“原液进口”的灌装酒。 接下来的这瓶酒更迷幻。偌大一个“Margaux ”的单词让你以为它是来自著名的玛歌产区。然而仔细瞅瞅酒标,你就能在右下角发现真相——Yantai,这该不会恰巧就是中国的烟台吧? 贴牌酒 贴牌酒,又称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通常是进口商向国外的酒厂或者酒庄提出”个性化“的要求,然后酒厂照单抓药,酿好酒后贴上进口商注册的品牌。 贴牌酒的品质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进口商和厂商的“良心”。比较有讲究、有规范的进口商,即使是贴牌酒,也会进行品控。而这些能够做到背靠大树、价格低廉、品质合理的贴牌酒,就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了。 至于那些冒充大牌的贴牌酒要如何辨别呢?有一招屡试不爽:在比较专业的大型葡萄酒平台如Wine-Searcher进行检索,你会惊喜地发现——查无此酒。另外,它们还常常会在介绍中自豪地标明“原瓶进口”,就是为了和罐装酒的“原液进口”划清界限,充分表明自己的“真身”。 只是,二三十块一瓶的原瓶进口法国葡萄酒是认真的吗?除去关税、运输费、包装费等等,这酒相当于白送啊,老板真是慈善家! 山寨酒 山寨酒就是我们俗称的最可恶的“假酒”,这些酒通常都是在仿冒顶级葡萄酒品牌。还有点良心的商家会用廉价的酒液代替,没良心的可能就是只有自己知道的蜜汁配方了。 曾经就在朋友圈看到有人炫耀自己低价进了一批“小拉菲”: ▲ 假“小拉菲”(左)和真小拉菲(右) 不得不说,这个CHATEAU de LAFIER,仿得还是非常“细心”的:不仅名字像模像样,背标译名直书“小拉菲”三个大字;酒标也做得惟妙惟肖,居然还偷偷把藏在树林中的城堡换成了尖顶的哥特风;就连罗斯柴尔德家族大名鼎鼎的“五支箭”标志底下的字,也换成了CHATEAU de LAFIER。 真是让人恨铁不成钢,有这种大能耐的商家,干点啥不好,怎么就非得卖假酒呢! 看完上面这些“神奇”的葡萄酒,是不是回想起了自己令人心酸的被骗经历? 其实,不论是欧盟区餐酒、灌装酒还是贴牌酒,就它们本身而言,是“无罪”的。真正有问题的,是那些为了牟取利益而刻意隐瞒事实、用“语言的艺术”打着擦边球、用过度的包装来迷惑消费者的不良商家。更别提那些以次充好、仿冒名牌的暴利“山寨货”。 大家购酒时,记得不可贪图便宜,要选择有口碑、有信誉的大型进口商。同时,也要养成自助验货的习惯,如学会查看正背标的信息是否一致,上权威网站查询酒款资料等等。 不管明天如何,来,先点“在看”再干了这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