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葫芦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有哪些吗? 来自葫芦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有哪些吗? 原创 0429葫芦岛 0429葫芦岛 2016-05-23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 辽西太平鼓 辽西太平鼓有别于辽南一带有祭祀色彩的单鼓.辽西太平鼓属于汉族民间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它所表现的内容基本上反映汉族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 太平鼓既然是汉族民间艺术,它所表现的内容基本上反映汉族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太平鼓敲打起来鼓点简单,节奏明快,语汇清晰.如“萝卜萝卜根儿,白菜白菜心儿,雪白的袜子挑三针儿”,“低头低头龙,抬头抬头凤,金瓜月斧朝天镫”,反映普通农家生活的,如“捞干饭,择豆角,弹棉花,烙大饼,嗑芝麻”,再现了火热生活。“东八张,西八张,满屋贴得亮堂堂”,有些民谣还表现的是风土人情、名胜风光的。如“走锦州,过义州,八仙过海宁远州”,“兴城的牌楼,锦州的塔,钢屯的狮子一对俩”等等 兴城满族秧歌 据《兴城县志》(1990年版)记载,兴城满族秧歌是由河北的一位民间艺人传入兴城,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清朝时期,大秧歌曾兴盛一时,每年春节都要演出,是当地人民庆丰收、祈求太平、欢庆佳节的自娱性舞蹈。 兴城满族秧歌,也称“棒鼓大秧歌”,伴奏乐器为大鼓、大铙、小铙,指挥用铜锣,没有唢呐。鼓谱丰富,不同的套路由不同的鼓点来伴奏,节奏有快有慢。在表现不同的套路时,随着鼓点的轻重、快慢,节奏也随着变化。 2005年,兴城市红崖子乡的红崖子村几位八九十岁的老人自发地组织了秧歌队,整理、恢复了22套秧歌套路。现只有当地能够完整地表演这些秧歌套路。 建昌大鼓 建昌大鼓是清乾隆年间从河北传入建昌的,早年称辽西大鼓,后称建昌大鼓,发展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关于建昌大鼓,县志曾有记载:“说书,在县内很盛行,清代就有这种活动。由一人打鼓、击板演唱,一人弹三弦伴奏,还有的自弹自唱。多在夏锄、冬闲的晚上演唱。” 建昌大鼓的演唱形式有念白、有说唱。鼓书可分书帽、小段、正传三个组成部分:书帽一般为四句《西江月》;小段则以唱为主,一般在5到10分钟,表演一个完整的小故事;正传才是长篇鼓词。 建昌大鼓以说“长书”见长,内容涉及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长篇书目有20多部,每部书可说一个月,主要代表书目有《双圣旨》、《银盒走国》、《金鞭记》等。 建昌鼓乐 建昌鼓乐是辽西地区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迄今约有200年的历史。据县志记载,清光绪初年,玲珑塔地区瓦盆窑的安君、安雨、张德、杜俭、王才等人,向一位从山东逃荒来的胡姓艺人学吹唢呐、笛子、笙、箫等乐器,此后逐渐发展成为建昌鼓乐,一直传承至今。建昌鼓乐以家庭班棚为宗系,秉承“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传统,目前已成为当地礼乐活动的主要内容。 建昌鼓乐的演奏分为婚嫁(俗称红台)、丧事(俗称白台)、秧歌和庙会三大类。婚嫁常用曲牌有:《东墙头》、《红罗山》、《夸山》、《八匹马》等;丧事常用曲牌有:《八条龙》、《九条龙》、《反调八条龙》、《小柳青娘》等;秧歌和庙会的常用曲牌有:《巧饭》、《留单子》、《鸳鸯扣》等。其中《东墙头》、《红罗山》、《夸山》、《九条龙》等鼓乐曲在其他地区也不多见,独具地域特色。 建昌灯会 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晚,建昌当地有“撒灯”的习俗,这三晚谓之“人灯”、“神灯”和“鬼灯”。“人灯”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神灯”祈求神明保佑一方平安,“鬼灯”意在驱鬼避邪。灯会当天,两个人抬着大铁锅,里面有拌棉籽油点燃的棉籽皮、谷糠、高粱壳,抬锅人用铁勺沿村头、井边、路边及各家门口进行“撒灯”,各家也在门前、院内迎接。建昌地区的广大民众通过“撒灯”的形式来趋吉避凶,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平安。 “灯官审案”是灯会秧歌中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表演队伍由灯官、灯官娘娘、师爷、丫环等人组成。灯官身着古代官服,每到一村,遇有村民报告子孙不孝、邻里不和等纠纷时,灯官即可现场审案,调解纠纷。“灯官审案”看似荒唐,实则表达民声民意,反映了百姓扬善惩恶的愿望。 葫芦烙画 葫芦岛葫芦烙画是集绘画、书法和烙印于一体的传统美术工艺品,具有百余年悠久历史。清末民初,葫芦烙画做为清雅之物在坊间广为流行。历经几代人的传承和创新,葫芦岛葫芦烙画现已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标志性文化品牌。 葫芦岛葫芦烙画文化产业得到复兴与发展。2012年“葫芦岛葫芦烙画”被国家商标局核准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葫芦岛葫芦烙画荣获中国之星设计艺术大奖、辽宁文化精品金奖。2014年“葫芦岛葫芦烙画”走出国门,应邀参加韩国国际文化创意展,展示了我市民间传统美术的独特艺术魅力,有力宣传了葫芦岛优秀文化遗产资源。 建昌皮影 建昌皮影起源于河北,历史悠久,深受本地群众喜爱。据建昌县志记载:(1984年版)“清光绪年间,建昌汤神庙街”韩老旮哒“就从关内学会唱皮影,后来逐渐在县内流传开来”。 建昌皮影代表性的曲目很多,如:《五峰会》、《王敦篡位》、《马乾隆走国》、《杨文广征西》、《泥马渡康王》等百余部,多为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剧本多为忠义节烈、除暴安良、惩恶扬善、因果报应。 建国后,建昌皮影逐渐衰退,现仅存老大杖子王清江、王清堂皮影,要路沟于景礼皮影,仍在坚持演出。王清江师从河北皮影老艺人张福金,勤奋刻苦,功夫扎实,艺术有成后,教会了妻子和弟弟。一九八三年购置了皮影箱子,成立了王清江皮影队,常年活动至今。每年演出高达三百场以上。兄弟二人经常被河北、凌源请去客串演出,名声大振。要路沟皮影艺人于万功一九七八年成立影箱子,组织艺人唱影,现年事已高传给儿子于景礼,常年在周边坚持演出,收集、保存影卷75部800多本。 连山霸王鞭 连山霸王鞭,是一种流传很广的民间艺术,属于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的说,它渊源项羽的霸王鞭;也有的说,它是宋代榆社人习武的鞭术;还有的说,它是布依族姑娘选情郎的舞蹈……。其说法各异但总的讲是历史悠久,它是一种融音乐、舞蹈、健身为一体的民间优秀传统艺术。 连山霸王鞭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由锦西县(现为葫芦岛市连山区)手工联社一位姓张的师傅传给虹螺岘镇(现为葫芦岛市连山区虹螺岘镇)手工业社的民间艺人赵久富、柏文义的。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霸王鞭舞蹈队80多人曾去锦西县做庆祝表演。改革开放后,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虹螺岘文化站挖掘整理了这门古老民间艺术,并于2003年在虹西小学建立了虹螺岘花棍艺术活动基地。 龙港剪纸 龙港剪纸代表人物王景新,其纸技法由太姥李张氏传承而来。龙港剪纸取材来自民间,常见于人物、盘长、云子卷、蝶、动物、花草、葫芦等,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其技法承传了一种古拙的民族文化理念,最大的特点是不用笔,不用刀,只用自制剪刀。剪法灵活、自如,其作品生动、形象。 三节板 三节板应属于莲花落里的一种,根据它的表演形式、曲调可认定它起源于东北,是二人转的鼻祖。据史料考证莲花落源于唐,五代时期是僧侣们用来宣传教义,警示的说唱艺术,宋代流行于民间,后被穷人用来乞讨卖唱。莲花落顾名思义是寓意莲花落在淤泥之中,要经过一番洗礼方成正果。 三节板这门艺术是即兴表演,生动活泼,宜于宣传工作。说唱结合,灵活多样人们喜闻乐见,加之三节板不仅有竹木音响,而且还具有金属铙钹的打击音色,打起来音质独特悦耳,是一门不可缺少的民间艺术。 兴城满族刺绣 兴城满族刺绣是我国东北满族刺绣的一部分,现存于兴城城内和西部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兴城满族刺绣传承人董宁,8岁开始跟外祖母、母亲学习刺绣,掌握了满族刺绣的基本方法,加上勤学苦练,发明了自己独特的针法——乱针:即每一针都是直针,但要错落有致,第二针插入第一针和第三针中间,以此类推。董宁绣品栩栩如生,现在,她掌握了8种针法,带领6个徒弟,使满族刺绣得以传承和发展。 兴城全羊宴 “全羊席”是继满汉全席之后的宫廷大宴,是宫廷招待伊斯兰教客人的最高宴席。“全羊席”的出现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全羊席”传入兴城是在清朝末期。清廷御厨李德胜(生卒年月不详)因触犯宫规,偷逃到兴城(当时为宁远州),把“全羊席”制作技艺传给兴城人高景顺(字云峰,别号高老云),高景顺又传给高尚臣、王树槐。 兴城全羊席是取羊身上的各个部位,用炸、烹、扒、焖等26种方法烹调而成。全羊席由112道菜、16道点心组成。分4次上席,每道28个菜和4道点心,又称翻桌席。讲究色、味、形。兴城全羊席所有菜名中很少露羊字,可谓“吃羊不见羊,食羊不觉膻”。 正月十五摸狮子 兴城有个习俗——正月十五摸狮子,这个狮子就是兴城古城祖氏石坊脚下的八尊大石狮子。相传,祖氏石坊的一只石狮子因为偷吃了附近磨坊里的豆腐,嘴巴被人打掉了半拉。有位好心的老太太见石狮子很可怜,便每日替它抚摩伤口。石狮子为了报恩,便托梦给老太太,告诉她如果身上哪个部位疼痛,就在正月十五晚上来摸石狮子的相同部位,病痛就会消除。老太太照此去做,果然灵验。从此,一传十,十传百,便形成了正月十五摸狮子的习谷。每到正月十五,古城内张灯结彩。城里城外的居民纷纷赶来摸石狮子。摸狮子的场景不亚于大城市正月十五赏花灯的热闹,整个延辉街,人如潮涌,几家几口其乐融融,摸狮子为正月十五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如今,人们摸狮子,不仅企盼祛除病痛,更希望国泰民安,家和兴旺。 建昌水煮干豆腐 建昌水煮干豆腐是建昌县特有的美味食品,采用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加工而成,此工艺流传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现在味道更加鲜美,口感更加细腻、劲道。 建昌水煮干豆腐生产于建昌县要路沟乡田杖子村王杖子村民组,代表性传承人果柏成。 果氏家族老家是河北省青龙县甘沟乡冰沟村。早在清光绪年间就有粉、豆两坊生意,在当地小有名气,为避战乱。果柏成的祖太爷果世明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来到建昌县要路沟乡,并凭祖传的手艺开起南岭下第一家粉坊和豆腐坊。1944年,果柏成的太爷果万全关了粉坊,专门作干豆腐、水豆腐和水煮干豆腐。建国后到爷爷果全兴时,专做水煮干豆腐。 果柏成为第五代传承人,其水煮干豆腐看上去薄而细嫩,微黄,吃起来咸淡适宜,味觉幽香。为了保证质量,每天只做一刀50斤,曾远销到上海、广州、深圳、并被朋友带出国门,上过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外国人的餐桌。已成为建昌县名气响亮的地方特产。 兴城花丝线 兴城花丝线制作始于清朝,现任传承人董凤鸣的太爷董老关从关里到兴城(当时宁远州)药王纬子沟,开始养蚕制作花丝线,卖到口外(内蒙古),以此谋生。董老关去世后,他的儿子董志财继续从事花丝线制作,并再传技艺给他的儿子董国臣,传到董凤鸣是第四代。由于现代化机器生产和需求量的减少,利润下降,养蚕制线的人越来越少。 兴城花丝线制作从养蚕开始,每年的农历五月一日到五月五日购买蚕种,通过“捂蚕”、“养(喂)蚕”、“上山”吐丝、“晾茧”、“缫丝”、“隔线”、“染色”、“网线”八个步骤,形成完整的花丝线制作工艺流程。染色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染色时把隔好的线用碱水煮50--60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干净,整理好。用各色碱性色,加入少量食盐,放入线,浸泡,染成各色花丝。加入小苏打,使颜色鲜艳,不褪色。网线就是按一定的分量把大捆线分成若干等分,按小节计算,打包出售。 虹螺岘靠山屯干豆腐 虹螺岘靠山屯干豆腐历史悠久,早在雍正11年,虹螺岘就出现了刘、李、高、商、王氏等数家豆腐坊。虹螺岘干豆腐制作十分繁杂,是用当地独有的自然水质,经泡豆、磨豆、熬浆、过滤、点脑、打碎、瓢泼、上榨、起张、搭盐等十道工序制作而成。它以干、薄、细、香甜适口著称于世。干可比煎饼,薄可透字,细如面筋,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 建昌宣纸烙画 宣纸烙画,也称铁笔画,是将受热的金属工具(烙铁)在宣纸上烙出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的一种绘画技法。宣纸烙画“黄白舒展”,烙铁受热将白色的宣纸烙成黄色、浅黄色和黑黄色,尽管颜色单调,但整体画面干净利索,舒展大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建昌宣纸烙画起源于清光绪年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传承人云德满老艺人,现年73岁高龄。他在宣纸上烙的鹰堪称一绝,“雄鹰展翅”‘’鹰击长空“”长空逐鹿“等十余种画在市场上热售。他烙的”长寿图“”三阳开泰“”龙凤呈祥“”五牛图“等作品倍受群众欢迎。特别是他的百米长卷”历史刀马人物“将春秋战国直至清朝的各代开国元勋都有再现,2014年被辽宁省文化厅授予优秀作品奖。 其中辽西太平鼓,兴城满族秧歌,建昌大鼓,建昌鼓乐和建昌灯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项为市级、县级。 除上述项目外,还有抬姑姑,张家棺材脸,永安剪纸,高桥陈醋,杨氏布老虎等各式各样的非遗。 希望在葫芦岛这片热土上这些民间艺术继续“成长”着,将自己的故事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