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再多的路都不如过这座桥 楚地是泽国水乡,即便后世水系变迁,湖北境内仍有云梦洪湖,武汉周边更是百湖连缀。人们出行往来依靠桥梁,桥便以建筑的形式组成了武汉横贯古今的民间记忆。 与武汉的其他大桥相比,经历了六十年岁月沧桑的武汉长江大桥也许少了些现代气息,但它的“老大”的地位却是其他大桥难以企及的: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我国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 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它早已超越了一座桥本身的意义。它曾是苏联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友谊见证,还是一代建桥人的奉献之魂,更是全国人民集体力量凝聚。 武汉长江大桥的领袖情结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凤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山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毛主席在这首词中写的“一桥飞架南北”指的就是武汉长江大桥。 在雄伟壮丽的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毛泽东曾多次亲临视察。1953年2月16日深夜,农历大年初三,毛泽东来到了阔别25年的武汉。稍作休整后,第二天,他请中南局、湖北省委、武汉市委几位领导人吃饭,席间谈到了武汉长江大桥勘测情况。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面对满目疮痍的大地,毛主席的目光首先投向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首先是淮河、黄河治理,接着就是这座关系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大桥了。当晚的汇报里,关于桥址方案共有8个,比较集中的意见是龟山——蛇山线。 2月18日雪后初晴,毛泽东亲自来到黄鹤楼下考证。他远眺滔滔长江和武汉三镇,时而沉思,时而微笑。突然,游览黄鹤楼的市民发现了主席,立刻掀起欣喜的狂潮,欢呼的口号震耳欲聋。好不容易“突围”出来,毛主席用浓重的湖南口音笑着说:“真是下不来的黄鹤楼哟!”这笑语中饱含着复杂的情感,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对龟山——蛇山线非常满意 1956年的一天清晨,毛泽东再一次来到武汉视察长江大桥工程。之后,连续三次畅游长江。当第二次游到大桥水域时,毛泽东一边踩水,一边观看正在紧张施工中的大桥。临近桥墩时,毛泽东挥臂侧游,从大桥二、三号桥墩间穿过。在第三次畅游长江后,毛泽东写下了前文中提到的那首气势磅礴的《水调歌头·游泳》。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结束了数千年来长江天堑有舟无桥的历史,彻底解除沿江两岸人民的“舟楫劳顿之苦”。 六十年过去了,江城武汉已经变成一座“桥城”。桥之于每个武汉人,早已不仅是连接交通的方式,更是每个人伴随这座城市成长的见证。 大桥从来都不只是桥 从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那时起,大桥就融入了武汉的生活。从食品到日用品,从文具到工具书,能想象到的东西几乎都有大桥的身影。人们热爱长江大桥,连“大桥”两个字也变得珍贵起来了。 武汉人很快显示出敏锐的商标、品牌意识,大桥还没通车,就纷纷注册“大桥”商标。1954年,武汉味精厂建厂伊始,就推出“大桥”牌味精;1956年,武汉市公私合营燧华火柴厂推出“大桥”牌防风防雨火柴。1957年1月,今武烟集团前身——公私合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汉口制造厂,也出品新产品“大桥”牌香烟。 1957年10月14日,在长江大桥通车前一天,12种“大桥”牌商品联合在《长江日报》第三版发布广告,祝贺大桥通车并借机宣传自己。这些产品主要是食品及日用产品,如:“大桥”牌胶布雨衣、胶领衬衣、糖果、点心等。 后来,“大桥”牌火柴、圆珠笔、乒乓球、打火机、石膏绷带、油漆、肥皂、纽扣等也纷纷面世,并一度红遍大江南北。1965年,江汉牙刷厂生产的“大桥”牌牙刷,通过广交会向国外出口,这是武汉制造的“大桥”牌首次走出国门。此后,武汉大桥童车厂生产的“大桥”牌童车也出口国外。 初步统计,当年“大桥”牌商品多达近40种,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桥”牌的风靡,不仅仅因为长江大桥通车带来的“大桥情结”,更多的是代表着当时武汉制造的高水准和创新精神。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大桥’牌童车、缝纫机等不少产品风头仍劲,‘大桥’牌童车享誉中外,曾让武汉玩具业笑傲全国。”湖北省商标协会副秘书长、华中商标事务所所长丰明霞回忆说,后受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冲击和自身原因影响,汉产“大桥”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淡出市场。 如今,“大桥”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品牌“大桥鸡精”,依然是国内调味品市场中的翘楚。1996年,武汉味精厂与香港佳健实业有限公司合资,“大桥鸡精”隆重上市。至今,“大桥”牌调味品,家喻户晓。 武汉人从来离不开长江大桥 在武汉,每一次对长江的跨越都意味着这座城市开始拥抱新的生机与繁荣。这一座座日夜陪伴着我们的桥梁,每时每刻都在见证着我们的生活、城市的变化、社会的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这座城市印刻历史的年轮,成为这座城市对外展示的名片,成为人们记忆凝固的载体。一座座长江大桥就像一圈圈年轮凝固了大武汉的成长记忆,也见证了武汉人桥上走出来的幸福之路。 在武汉,长江大桥不仅是交通命脉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武汉人工作、购物、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长江大桥联系在一起,“走哪座桥?”这是武汉人出行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桥民”成为武汉人另一种形象的描述。或许对于生活在武汉的人来说,走再多的路,也不如细细品味这座城市因桥而生的独特气质。 据老一辈的武汉人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武汉三镇的交通十分落后,因为没有桥,来往武汉三镇,主要都依靠渡船和划子(人力小船)为主,特别不方便。从武汉关到中华路、集家嘴到汉阳门、王家巷到中华路,这几条轮渡线,是当时人们出行最熟悉的几条线路。 1957年,年轻的共和国举全国之力,在武汉兴建了第一座长江大桥,改变“三镇交通一线牵”的局面,彻底改变了武汉人的生活。 记忆中,天刚蒙蒙亮,就有许多村民挑着菜去武昌售卖,走路的、拉木车的、骑自行车的、开拖拉机的、开货车的都往武汉长江大桥经过,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桥两边种有许多高大树木,夏天,遮阴蔽日,走在梧桐树下,特别凉爽。桥边上有液化气店、五金店、药店、酒楼等几十家商户,是做生意的理想之地。傍晚时分,武汉长江大桥成市民纳凉消暑的好去处。走在桥上,徐徐清风,一天的疲劳立刻消失殆尽。它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凉爽,还可以有内心的幸福。 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城市扩容,交通日趋繁忙。随着武汉的大桥越来越多,大桥、二桥、二七、鹦鹉洲等一座又一座大桥的建成,还有各条地铁线路的开通,武汉人去各地办事、出行越发方便了,武汉三镇也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随着桥梁建设的快速发展,武汉三镇之间的联系日益频繁,三镇的概念逐渐开始淡化模糊,这一座座桥梁将三镇串联起来,成环成圈的交通格局,打破了以往老武汉人的生活观念。当你穿梭在城市之中,通过这一座座桥梁跨越长江畅达目的地时,请记住它为你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也别忘记当初无桥时的美好。 UN1-SD:这些唱着《大桥》的小鲜肉 今年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60周年。在武汉有一群小鲜肉给武汉长江大桥写了一首生日歌—《大桥大桥》。截至目前,这首歌的点击量已破300万,且数字还在不断增长。这六个极具“星相”的少年,他们青春朝气,台前可以表演歌舞,幕后可以参与完成歌曲创作。这个组合的名字叫UN1-SD。 如今这座大桥已历经风吹雨打,屹立了60年,这首歌正是这群少年们送给武汉长江大桥的生日礼物。 Q:《商旅时代》 A:UN1-SD Q: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们想到给武汉长江大桥写首歌的? A:去年参与一档电视节目时,节目要求写首方言歌曲,然后经过组合成员一起的讨论就把主题定在了大桥。 Q:在写歌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A:因为组合成员都是90后,对大桥的了解并不是特别深,于是就开始查阅资料,询问身边的亲戚朋友,所以在前期写词上遇到了一些困难。 Q:在你们记忆中的武汉长江大桥是个什么样子的? A:大桥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巍峨雄壮,将武汉三镇紧密连为了一体,让交通也变得更便利了。也记得小时候长辈们带着我们去黄鹤楼玩时,一定会在黄鹤楼上面拍大桥。 Q:你们团体里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学生,怎样平衡学习和工作呢? A:训练会在周末,平时大家照常上学,然后到了寒暑假就会住在一起集训。可能有时候会因为一些演出耽误学习,不过会在之后找时间补上落下的内容。 Q:现在很多偶像团体都唱而优则演,有没有想过参演影视剧? A:会有,在暑假我们也将拍摄我们自己的网剧。 Q:你们平时如何跟你们的粉丝们互动?粉丝有没有做过让你们比较感动的事情?或者一些特别的、让你们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 A:我们会定期在周六直播,然后也会和他们互动。小宇宙们把我们每个人的生日都记得特别清楚,而且会给我们准备生日会,每次都很惊喜。其实每次演出也会特别感动,因为无论是怎样的天气,他们都会在台下为我们加油。 Q:现在少年团体组合这么多,UN1-SD有何特质能在众多的偶像团体中脱颖而出? A:我们组合的定位是一个创作团,从词曲到编曲再是混音录音,再到舞蹈编排我们都能自己完成,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自己的东西。 Q:未来的工作计划是什么,有什么新的作品带给大家? A:在六月份我们将会推出我们的第二张专辑《喂Way》,这是一张大碟,里面收录了六首不同风格的歌曲,能让大家更明显的感受到这张专辑的多元化。 天 天 开 心 商旅时代∣与你一路相伴 广告投放热线:139 8609 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