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蝴蝶迄今已活过98个年头,曾是三大件之一,还被外国抢注,你家一定也有! 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制造? 时间已经替“蝴蝶牌”, 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妈妈走过来、坐下, 双脚不由自主、 有节奏地踩了起来。 蝴蝶牌 多年前的那天, 也是一个暑假。 天气跟现在一样热, 又好像没现在这般热。 也许是年纪小的缘故, 三毛钱一根的冰棍, 便能凉爽一整天。 我喜欢待在阴面的小半间里, 里面没有书桌, 只有一台缝纫机, 我可以把电扇拧到二档、 然后趴在上面写作业。 老妈时而会过来, 把我赶到书房里去。 她麻利地掀开缝纫机上的罩子, 抠开木板、掏出一个“黑脑袋", 然后穿针引线、 煞有介事地坐好, “咔嗒咔嗒咔嗒···” 我对这声音是又爱又恨的。 这声音一起, 整个屋子便不得安宁, 但这声音之后,多半是惊喜: 一个手绢做的布袋子、 一个四角玲珑的沙包、 一件彼得潘领的连衣裙、 一条时髦的背带裤、 一床修补完好的床单··· “它的年纪比你还大呢!” 老妈说起这个宝贝的时候, 总是满脸小傲娇。 我有时好奇地想去踩两下, 她是绝对不让的。 我只能羡慕地摸摸机身上、 那金闪闪的标志—— 蝴蝶牌。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三转一响”的结婚配置,并不亚于如今的“有车有房”。 若是谁家有一台蝴蝶牌缝纫机,那绝对是一件极有面子和值得荣耀的大事,是身价的象征。 蝴蝶牌缝纫机, 最早可追溯到1919年。 生产蝴蝶缝纫机的上海协昌缝纫机厂, 前身只是个小铁车铺。 (国人当时把缝纫机形象地称为“铁车”) 民族资本家沈玉山、美国胜家公司职员高品章、张明生,合资105块银元,在上海郑家木桥(现福建南路)开办了一个商铺——“协昌铁车铺”,主要从事进口缝纫机的买卖和修理业务。 取名“协昌”, 寓意三人同心协力、事业昌盛, 事实上, 小铁车铺正如他们设想的那样, 生意如日中天, 民国十一年就发展为: “协昌缝衣机器公司”。 当时, 南洋的客商, 每年都要在中国采购大量草帽。 协昌看到了商机, 决定不再转卖外国机器, 而是深入钻研、 开发生产中国人自己的缝纫机。 直到1927年, 中国第一台国产工业缝纫机诞生, 名为“金狮牌”, 后又改名“无敌牌”。 周恩来总理在上海市政府礼堂接见上海协昌缝纫机厂党委成员 1966年, 为了让内外贸中英文商标统一, 才正式更名“蝴蝶牌”, 英文商标““Butterfly”, 从此一锤定音, “蝴蝶”正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1974年,全国许多工厂都处于混乱甚至停产的状况,“蝴蝶牌”缝纫机却依旧风行全国,产值8198万元,上交利润2468万元。 从1979年起,每年的产量都超过100万台。 90年代协昌装配车间 最紧俏的时候, 要去商店排队、凭票购买, 常常托人找关系, 也一机难求。 当时上海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不过三、四十,一台缝纫机就要150元,但只要分到一张票,人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买下这只“金蝴蝶”。 不仅在国内供不应求, 中国“蝴蝶”的名声, 在国外也是如雷贯耳, 很多外宾专门跑来中国, 点名到厂里参观。 人怕出名猪怕壮, 风头正盛的“蝴蝶”, 还因此惹上了官司。 1994年2月4日出版的解放日报上就报道过这起中国和印尼之间的商标官司:耗资二十余万美元,历时八年,原因就是蝴蝶商标。 90年代协昌家用缝纫机装配大楼 那个年代, 绝大多数的国内企业, 都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虽然是中国制造, 却被印尼代理商在印尼抢先注册。 幸好“蝴蝶牌”是中国驰名商标,受到国际上保护;并且我们率先找到了证明中国在印尼销售在先的“销售发票”,才最终打赢了这场官司,保住了“蝴蝶牌”。 在此之前, 中国企业从来没打赢过这样的官司。 也正是这场“蝴蝶之争”, 让中国企业, 越发重视商标和知识产权维护。 这只坚强的金蝴蝶, 一飞就是几十年, 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兴衰。 而那个缝缝补补的年代, 也在一片花花绿绿中, 悄然落幕。 渐渐地, 家用缝纫机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大家更热衷去商场买衣服, 再没有耐心亲手做一件衣服了。 妈妈们把这个 陪伴她们许久的老物件, 搁置一旁,许久不会打开, 到最后蒙了尘, 又或者在一次次的搬家中, 变卖、丢弃了。 知乎上有个帖子, 网友A焦急地寻找一台蝴蝶牌缝纫机, 网友B说他家有一个; 网友A恳求网友B一定要卖给他, 出多少钱都行, 说自己的外婆病了, 特别怀念自己那台丢了的缝纫机, 可网友B就是不卖: 我要是卖给你了, 你外婆病好了, 我外婆就要病倒了。 我们对一个物件, 总有想象不到的深情。 我时而还会想起家中那台“蝴蝶牌”缝纫机。 想起跟老妈一起去布店挑选好看的布料、去杂货店挑选合适扣子的日子; 想起她那煞有介事的、歪着脑袋踩踏板的背影,还有那好像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的咔嗒咔嗒声··· 盛夏的午后, 我走到离公司不远的徐家汇商圈。 上海蝴蝶进出口有限公司, 就隐匿在一家高高的写字楼里。 所有记忆中的缝纫机, 都安静地陈列在产品架上。 看着橱窗里的它们, 就好像在静静品读那段时光。 “蝴蝶”并没有消失。 它依旧是印尼、非洲等国家抢手的“奢侈品”, 并顺应时代的发展, 变得更智能、更高效、更时尚。 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制造? 时间已经替“蝴蝶牌”, 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值班编辑:寒冰 ▼ 点击图片阅读 | 武汉是怎么摘掉“火炉”帽子的? 点击图片阅读 | 绝望!气象专家:如果温度上升超过极限,就降不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