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张秒测你年龄的成都经典商标 小微 微成都 2018-04-16 每一个老商标背后都是一段历史 商标不仅是商品的标志和“脸面” 还是商家“个性”的表达。 ↓↓ 历史上的老成都也非常繁华,隋唐时期就有“扬一益二”的说法。这得益于成都平原丰富的物产和繁华的商业,有些老招牌、老字号充满了历史韵味,体现了店家的文化底蕴。 它们曾是成都繁华与时尚的代名词,它们的一些商品也亲切地陪伴我们走过了童年与青春。 这些老商标在设计上更简单,用途表明上更直白,反映着那个时代的发展面貌和审美情趣。 来看看,这些商标你认得几个? ▽▽▽ 药品类 渴龙奔江丹 据成都市民俗文化研究会的资料显示:清末民初,鼓楼北二街有一家以专营膏丹丸散驰名并久负盛名的中成药铺,它就是老成都无人不知的“庚鼎药房”,最初由曹绍森、李鼎三和宓辰甫三人合伙创办。 民国后,李鼎三和宓辰甫二人相继去世,店务遂由曹绍森独立支撑。数十年来,该药房以其精炼的外科用药享誉蜀中,经久不衰。其疗效尤为独特的,当数名为“渴龙奔江丹”的一种。 治一切恶疮疔毒,点于疮口上后见效快,再以特制的配伍膏药贴于疮面,一般只需十数日即可痊愈。药效也似这药品名字以及商标上龙奔江配图所形容,快而猛。 定坤丹 庚鼎药房成立于清光绪庚子年(1900年)药王诞辰日(农历四月廿八日),故招牌名首字取“庚”,次字取“鼎”,喻曹绍森、李鼎三和宓辰甫三人合伙,又因药房以经营外科用药擅长,故还喻炼丹炉鼎之意。 庚鼎药房除了著名的“渴龙奔江丹”,还有定坤丹名气也大,其制作用料包括阿胶,鹿茸,人参,红花等,为女性用药,有补气补血、活血行气、舒郁止痛的功效。此外,总府街“益州参茸庄”的定坤丹也是其自产的妇科名药。 家用类 雁塔明鱼烛 鱼油制的蜡烛,通常为白色。配合着蜡烛的外形,该商标呈长条状。以前能用上这雁塔明鱼烛的家庭,都算是好人家。而普通或贫困的家庭,多用煤油灯照明。 慈惠堂火柴 成都锦江区文史资料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慈惠堂声望日隆,成为全国闻名的慈善机构。 在社会舆论的支持下,慈惠堂逐渐接管了普济堂(孤老院,遗址即今书院西街34中)、育婴堂(遗址在今育婴堂街)、孤儿院等,并在外东大田坎用拆除凤凰山新军营房的木料建成商业一条街,将商店铺面或出售,或出租,即今大田坎街。又在九眼桥接收惠昌火柴厂,办起培根火柴厂(遗址在今培根路)。 培根火柴厂的商标,原是一个小孩端着碗吃饭,目的为育婴,人呼为“娃娃牌”,其后尹昌龄感到娃娃牌商标的含义有所未足,于是更名为“扇牌火柴”。 火柴上的广告 在火柴盒面画折扇一把,并亲手撰书前语六行,表达了慈惠堂的办厂宗旨:孤穷为本,良心至上,仁风为终。 文具类 锦江墨水 存在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锦江墨水厂,原址于红星路糠市街,后迁至红牌楼。 与来自上海的品牌墨水相比,锦江墨水更“相因”一点且不堵笔。用该牌子的蓝黑墨水书写不易褪色,深受老师学生欢迎。 锦江牌油印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该油印机厂位于纱帽街,买主多为学校。 食品类 蜜桂芳花生糖 蜜桂芳品牌至今还可在成都超市货架上发现,仍以米花糖花生糖等作为主打。在成都人的记忆中,蜜桂芳的米花糖酥脆香甜,用料巴适且吃了不粘牙。 鹤鸣牌香干 如果说起该香干的另一名字,想必很多人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薛涛干”啊。 豆腐干是常见食品,成都各地均产。但薛涛干则不同,其用甘醇清澈的薛涛井水制成,因此也得名“薛涛”。 豆腐干为筷子粗的颗粒状,散发带点八角、花椒、辣椒的卤汁香。最早只在薛涛井旁的小摊才可嚼到这美味,要是还能品一碗茉莉花茶,简直美哉。 调料类 大王酱油 酱油起源于中国,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真正的液体状的酱油出现在北魏(公元220年-265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称作“酱清”、“豆酱清”、“酱汁”,在唐代酱油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得到发展。 “大王”酱油是成都地区的大酱园。原料专用剑阁产的黄豆,不弄虚掺水。 大王酱油始创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当年老同兴作坊自江浙迁入成都,生产的“金鸡”牌、“雄狮”牌大王酱油在成都地区非常走俏。 到1953年,成都市手工业管理局调查,成都酿造业属于手工业性质的有186户,重点的仅有“太和号”“老同兴”“口同嗜”“宏发长”“生生酱园”“大通酱园”6户。 这些穿越了光阴的老商标 从某一层面实实在在地记录了成都的经济变化。 那么你还认得几个? 还有哪些商标,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留言区等你来说~ 综合:华西都市报、成都档案等 “ 爱吃火锅,更爱喝茶,不爱没有阳光的天空;爱摆龙门阵,爱打望,不爱没有田园的水泥森林。爱这座城,她发展最快;恋这座城,她生活最慢。爱熊猫,也爱表达;爱互动,更爱分享。我是小微,在成都,爱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