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是翘舌音 翘舌音 由舌尖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阻碍气流而形成的音。汉语拼音中以zh、ch、sh、r开头的音节。 愿对你有所帮助! 普通話究竟具體有多少個音位?每個音位具體有幾個音位變體? 谢邀。普通话是汉字音系/古汉语通语的直接后代和最主要的继承者,保留了汉字音系大部分基本音素和主体音系结构,可以用古汉语通语音位的增减来表达。汉字声母数量27个:喉音g、k、h、ng,牙音j、q、x、ngy,齿音zh"、ch"、sh"、r"、z"、c"、s"(" 表示尖舌朝下,而不是舌抵上颚),舌音d、t、l、n、zh、ch,唇音b、p、f、m,加上清羽w(武),清角y(乙),共七组发音部位,所谓七音。其中部分声母可以作为韵母的韵尾。汉字韵母数量14个:a、ay 、ang、eng、an 、en、aw、ew、e、ei、ong、u、em、êm。汉字音系结构不是声母、韵母简单的拼合,每个声母还分清浊(2)、轻重(2),以呼吸的轻重去调制声母清浊(高低声)得到四声;每个韵母还分开合口(2)、洪细(2),以口风洪细搭配开合口唇形得到四等。因此汉字名义总音位数量:(27x2x2)x(14x2x2)=6048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音节是四声俱全,也不是所有的音节都是四等俱全,还存在无声/音无字、有声/音无字的情况(有的是大自然不存在的声音,有的存在但人类发不出来,有的是为新造字所用的备用音节),因此实际音位数量要少不少。以上是汉字/古汉语通语发音情况(至少古到书同文之后字形稳定的汉)。普通话韵母有减少,计入开合口:28-4-1-1-1-1+4=24个:a/wa、ai/wai、ang/wang、eng/weng、an/wan、en/wen、aw/、ew/、e(包括如"子zye"/、ei/wei、ong/、u鱼yu细音/wu虎合口音、o/wo、ê/wê。 说明:28(古韵母总数,含开合口两分)-4(普通话取消em/wem并入en/wen、êm/wêm并入an/wan)-1(普通话取消waw,如古音毛mwaw)-1(普通话取消we,如古音骨gwe)-1(普通话取消wew,如古音玉ngywew)-1(普通话取消wong,如古音龙lwong)+4(普通话增加o/wo、ê写/wê血)。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i及相关的in、ing。i在汉字韵母体系中是不存在的,i=ye 、in=yen、ing=yeng,是细口风y 状态下韵母e、en、eng的听感,传统戏曲中就是这样念的,至今普通话仍然是这样,只是拼音系统这几个音节注音不正确,普通话不存在wi、win、wing就是佐证。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汉字音系是韵母开合口对立的,也就是韵母撮不撮唇区分意义,是漫长的岁月中念不准了并沉淀到韵书中,导致《切韵》系开合口界定模糊,典型的证据就是同一个声旁的形声字跨2个韵、多个韵的比比皆是,以及越到后面的韵书,开合口越混同,干脆作诗也不再分韵开合口字了。普通话声母减少的更多:《唐韵》就有正齿音(zh’、ch’)和舌上音(zh、ch)相混、尖团相混的情况,到近代更是完全取消了舌尖朝下(舌抵下齿)的齿音发音方式、而去类同舌抵上颚的舌上音发音方式,同时也取消了半齿音z"、c"、s"的尖音。普通话音系与古汉语通语音系结构变化最大的就是齿音、舌上音:不仅取消了齿音、舌上音增加了sh、r,而且是洪细不分的。而方言对古音的继承上胜过普通话的优势恰恰在这里:保留了齿音,包括保留了半齿音z"、c"、s"的尖团对立、正齿音二、三等字洪细读音的区分。但是普通话取消齿音是近代汉字拉丁化运动简化汉字读音的结果,不能否认近古几百年元明清通语延续了齿音音素、正齿音洪细兼备、尖团分立等古音音系结构的事实。另一方面,方言最大的问题是声母顽强的保留了方言底层的古老发音方式,以吴语为例,其典型的汉字音系中所不具备的音素就是所谓“全浊音":振动声带同时带有气流,和悉昙的浊音字母发音方式相近,基本集中在塞音和塞擦音。所以尽管方言有一些继承优势,综合比较,普通话依然是汉字音系/古汉语通语主要的继承者。普通话声母数量23个(仅作韵母韵尾的不算):喉音g、k、h,牙音j、q、x, 舌音舌上音d、t、l、n、zh、ch、sh、r (zhchshr 其实是四不像:既不是弹舌的舌音发音方式,又不是齿音用舌面前上部塞擦上颚,而是用舌尖部位塞擦上颚),唇音b、p、f、m,y 乙,w武。因此普通话名义音位总数:23x4x 24x 2=4416-576-768=3072说明:尖音取消并入牙音减少576个理论音位,zhchshr不分洪细减少768个理论音位。还有无声无字、有声无字的音位没有扣除、四声四等符合自然生理的缺失音位,加上普通话音系的对称性比古音差导致的理论音位修正减少数量,实际音位要少很多。现在的普通话本质上是带东北口音的通语,即便近代不取消齿音,依然是尖团合并的,同时东北地区是难以用ng、ngy作为声母拼读汉字音节的,包括y乙声母的洪音状态、w武声母的细音状态,都是发不准而用近音替代,这是所谓“语音演变”中相关汉字发音成为“零声母”的真实原因。说到音位变体,典型的例子如子(zye)、吃(chye)等字,近现代把它们归为韵母变体,对应于类似i 这样的一组音标,但实际上他们的韵母都是e,现代依然是,变体的是韵母的细音状态y。同一个韵母,因声母的不同,相拼配合时,韵母的细音状态y 就有不同的变体。洪细的概念,在拼音系统中的体现就是所谓的介音i,但实际上普通话不存在这样的第三音素,实际操作仅仅是(为实现小口风控制的)高舌位。即便是高本汉,也说这与发音是同时的动作,体现为舌位较高,他称之为声母的软化,以j表示,他将之归于声母特性。历史上一直有洪细的概念但并不很明确,如《韵镜》标三十六字母的时候就把部分字母标为“细xx 音”。洪细的论述以清李汝珍《李氏音鉴》最为详尽,他也归于声母特性。还有清江永:洪细当于字母求之。但实际上洪细是韵母特性,其作用是控制口风大小,也是四个“等”存在的前提条件,与声母相关并不意味着是声母特性。因为因声母而变化,因此有大量的变体。还有的典型变体是儿化音,如“而”(rye)。儿化音的基本原则是主韵母是e(或者改变舌位与e接近、或加e而不影响辨义)。e 的舌位与r 非常接近,其实齿音、舌上音和e都很靠近,尤其现在改为舌抵上颚的发音方式,发音时声母保持的时间长一点就可以发出儿化音。事实上,最高频出现的儿化音字集中在这些声母,如“果汁儿”,“婶(shen去掉n )儿”,“事儿”等等。最后补充的是,“变体”不包括方言,那太多了,以上的探讨集中在汉字发音/汉语通语。而普通话发音变体诸如a、an中a的不同等等也不在探讨之内。 3.找zcs/zhchshr的词,每个拼音找3个成语。 Z:保健、子孙、responsi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