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图案的商标服装-鸡头商标图

提问时间:2020-07-20 17:15
共1个精选答案
迅法网商标注册 2020-07-20 17:15
最佳答案

相关小视频

横跨60年,影响中国人生活的100个设计(上)

亚太卫视

2015-09-14

点击上方“亚太卫视”可订阅哦!

横跨60年,影响中国人生活的100个设计(上)

影响几代人生活方式的100个工业设计,你家里有几个呢?

开国大典会场设计

年代:1949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人民领袖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个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国,震撼了全世界,开创了中国各民族人民的新世纪。举行开国大典时天安门修葺一新,城楼上横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正中悬挂毛主席的巨幅画像(40年代着冠照)。两旁的标语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万岁”,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50式军服

年代:1950

1950年1月4日,解放军总部推出50式军服,我军第一次在全军范围内统一了军服样式。 50式军服按陆海空三军干部、战士区分,三军干部、战士夏服冬服均用棉平布制作,以服装颜色、大檐帽帽徽图饰区分军种。全军干部、战士夏季均戴大檐帽,冬季戴棉帽或皮帽。

搪瓷缸

年代:1951

上世纪50年代,家里来客招待多以搪瓷缸为茶具。之所以叫它“缸”,完全是习惯,实际上从它的体积看,它只能算得上“杯”。倘若那缸子上印着大红的“奖”字,那多半是单位发的,这说明主人家获得了不少劳动模范、工作标兵、突击队员荣誉。一个搪瓷缸,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符号,不仅显示出主人的精神面貌,更是给主人撑足了面子。

红星收音机

年代:1952

新中国成立初期,无线电工业发展严重滞后,还不能自主生产收音机。1952年,国家决定在南京无线电厂开辟一条完全国产化的收音机生产线,以带动电子工业发展。同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套国产收音机电子管在南京电工厂研制成功,收音机核心元件国产化的问题终于被攻破。1953年3月25日,中国第一台全国产化电子管收音机在南京试制成功,定名为“红星牌502型”。中国只能依靠进口外国元器件装配收音机的历史从此画上了句号。

1953建国瓷

年代:1953

中华铅笔

年代:1954

1935年,几个满怀实业救国理想的年轻人在上海创建了中国第一家能够自制铅芯、铅笔板、笔杆及外观加工的铅笔制造厂,起名为“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由于战乱,中铅公司1949年已陷于半停工状态。1950年7月,中铅公司被批准公私合营,成为上海轻工系统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并扭亏为盈。1954年,中铅公司设计出规格齐全的“中华”牌101绘图铅笔,我国由此从铅笔进口国转变为铅笔出口大国。

第二套人民币

年代:1955

1955年3月1日公布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共10种,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和5元。此套人民币主景图案内容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风貌,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战斗历程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主题思想。钞票式样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的四边框形式,采用了左右花纹对称的新规格;票面尺幅按面额大小分档次递增;整个图案、花边、花纹线条鲜明,精密、美观、活泼,具有民族风格。第二套人民币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精致的货币,对健全我国货币制度,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牌汽车

年代:1956

1956年7月13日,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批驶下生产线的解放牌汽车叫CA10型,它以苏联吉斯150为蓝本制造,自重3900公斤,装有90匹马力、四行程六缸发动机,载重量为4吨,最大时速65公里。 第一批下线的解放牌卡车,参加了1956年的国庆阅兵式,之后一部分汽车在天安门被展出。

金鸡闹钟

年代:1957

1957年,闹钟行业产量猛增,首次突破100万只大关,年产量达到120。42万只。1964年,上海钟厂设计开发其中之一有柔声预闹的“二重闹”小闹钟,以及富有童趣的“小鸡啄米”闹钟:在纸质钟面上上印有鸡身,再配以能活动的鸡头,运转的机芯带动鸡头每秒啄食一次,形象逼真,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但真正让闹钟走入百姓家庭的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天津钟表厂设计的“金鸡”闹钟,优良的质量和精美的设计使之至今热销国内外。

人造皮革包

年代:1957

中国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生产人造皮革,它在中国塑料工业中是发展较早的行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皮包厂用这种材料制成旅行包,迅速在全国各地风靡起来。这种材料比普通的塑料或者布料更结实、耐用,并且手感和光泽都接近真皮的感觉。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这种皮革包供不应求,属于紧俏货。

黑白电视机

年代:1958

1958年3月17日,我国电视广播中心在北京第一次试播电视节目,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后改为天津通信广播公司)研制的中国第一台电视接收机实地接收试验成功。我国第一台电视机的试制成功,填补了我国电视机生产的空白,是我国电视机生产史的起点,今天我国已成为世界电视机生产大国。 这台被誉为“华夏第一屏”的北京牌820型35cm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如今摆在天津通信广播公司的产品陈列室里。

东方红拖拉机

年代:1959

东方红拖拉机是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的拖拉机。1954年,毛泽东主席将新中国的第一个拖拉机厂——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以下简称中国一拖),定在河南洛阳,1955年10月1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主厂房正式动工。1958年7月20日,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诞生。1959年的11月1日,中国一拖正式投产。

黄挎包

年代:1960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所有的年轻人和学生使用的都是清一色的黄挎包。款式基本上就是一种,仅有包盖上有明扣及暗扣之分,面料多采用军绿色细帆布,大多还缝制了白布隔层。黄挎包绝对是当年的“时尚”,红小兵到处串联要背着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要背着它,它似乎代言着“永远革命”的精神。

水墨动画

年代:1961

水墨动画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1960年,上海美影厂拍了一部称作“水墨动画片断”的短片,作为实验。同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其中的小动物造型取自齐白石笔下。该片一问世便轰动全世界。

永久自行车

年代:1962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是高档代步工具。那时,农村娶媳妇往往用“永久牌”接新娘子。在1954年以前只有28寸的自行车,1956年在做标定车的时候参考了苏联的“前进号”自行车以及匈牙利等国的自行车。1957年5月,我国第一辆26吋轻便车诞生于上海永久,定名为31型轻便车。1962年5月为了更符合载重的性能要求,推出了62型载重车。随着私家车、公交车、轨道交通等出行方式的多样化,“永久牌”自行车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暖水瓶

年代:1962

暖水瓶在上世纪60年代已逐渐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用品。这时的暖水瓶外壳多由铁皮做成,内装瓶胆。瓶胆由双层玻璃制成,夹层中的两面镀上水银等金属,中间抽成真空,瓶口配软木塞子,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瓶内的温度。铁壳外花纹多为牡丹、龙风呈祥等热闹图案,因此成为当时新婚家庭的桌上必备装饰。在那个年代,暖水瓶成为保障人们随时喝上热水的重要装备。

懒汉鞋

年代:1963

懒汉鞋对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人来说如同今日旅游鞋一样流行,说懒汉鞋并不是懒汉穿的鞋,而是指这种鞋穿着方便,无须系带,一脚蹬上便可。在那个色彩单调的时期,懒汉鞋基本都是黑色,式样雷同,用宽松紧带收口。当时风靡全国的懒汉鞋分“北京式”和“上海式”两种,前者较为宽大像胖胖的鲶鱼头,后者则相对秀气鞋型细长。

尼龙网兜

年代:1964

当年的尼龙网兜是用梭子绕上线,一个孔一个孔地结下去,因为每行都比上行的孔多,所以网会越编越大。使用时尼龙网兜的网眼可紧可松,容积可大可小,不用时卷起来可放在提包和口袋里不占地方,比起篮子方便携带。尼龙网兜很便宜,几乎是人们出门购物和走亲戚、出公差必备的东西。

铁环

年代:1965

铁环在那个年代是男孩们的炫技宝物,拥有铁环就如同现在的孩子带着滑板上学一样风光。通常是用一个粗钢筋弯成一个圆圈,用铁勾推动铁环向前滚动,以铁勾控制其方向,可直走、拐弯。铁环的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讲究者还会在铁环上套上数个小环,铁环滚起来时会发出悦耳的声音。自娱之外还可以竞赛。这是一个在玩具与游戏匮乏、精神与物质贫瘠的年代里简单易行的娱乐方式,在连儿童读物都不易寻找的年代,最大的快乐就是在生活中拥有一份成本不高、又没有意识形态危险的消遣方式。

编织袋

年代:1966

编织袋是塑料的一种,包装用,其原料一般是聚乙烯、聚丙烯等各种化学塑料原料,经挤出、拉伸成扁丝,再经织造、制袋而成。我国自1966年开发出扁丝编织袋至今,产品发展迅速,已形成花色品种多样、规格尺寸齐全的系列产品,品种质量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

海鸥相机

年代:1966

手电筒

年代:1967

这一时期的手电筒还是比较新奇的物品,工艺方面以国产带钢材料辅以进口冷轧薄板制作的手电筒为主。有铜、锌、铁和纸皮等5种原料质地的品种系列,有30米~450米6种射程规格,注册商标有虎头、猫头、大鹏、和平、马牌、狗头等,其中虎头、猫头、大鹏及和平牌手电筒较为出名。1967年集中资金和人力研制出真空镀铝新工艺,把手电筒原来金属电镀的反光罩改为塑料镀铝,节约了贵重金属银和铜,保证了质量。手电筒取代了煤油灯、蜡烛等明火,成为夜间人们出行最方便的照明物,尤其在路灯还不发达的城镇和根本没有路灯的乡村,手电筒极大地改变人们夜间外出的条件。

上海牌手表

年代:1968

1968年,上海手表厂年产量突破100万只,在那个年代,“上海牌”代表了中国人眼中最好的国产手表。建国后不久,我国参考瑞士赛尔卡AS1194机芯研制出自己的A581型机芯,和后来的A623A型机械日历手表,这几款表都以其质量上乘、款式新颖而深受消费者喜爱,国家领导人也将其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友人。在当时一块上海表的售价大概相当于普通职工3个月的薪水,这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机械表的奢侈品定位紧密相关。戴上手表也成为很多人参加工作后首先为自己设定的目标,赚了工资买了手表,意味着一个人已经能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亲朋好友都得另眼相看。

毛主席像章

年代:1968

“文革”时期制作的毛主席像章数达10万种之多、近40亿枚,在1967年至1969年数量达到顶峰。其制作材料有金属(铝、铜、金、银、铁、合金等)和非金属(竹、木、骨、玉、塑料、陶瓷、玻璃、纸壳等),有的还涂了漆或荧光粉。其中以铝质和瓷质的最多,占到总量的80%以上。像章的设计制作是一门综合艺术,集绘画、书法、篆刻、摄影、陶艺、雕塑等艺术于一体,工艺考究、制作复杂,在徽章史上堪称是一个奇迹,当时不仅正规的证章厂、工艺品厂在生产,连了城镇的五金厂、白铁社,甚至个人也参与其中。它把一个特定时代的民族情绪通过装饰性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人们戴着“红像章”不仅是给别人看的,也给自己找到归属感。

地铁

年代:1969

奥运之后的北京正在成为一座“地铁上的城市”加速步伐。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新中国的地铁修建计划始于1953年,历经周折,直到1969年9月20日,地铁一期工程才建成通车。地铁第一期工程从北京火车站至石景山苹果园,全长23.6公里,设有17座车站和一座地面车辆段。当时按照“设备为主,兼顾交通”的原则,全部采用敞口放坡明挖浅埋的施工方法,埋深一般为3至5米,最深13米,洞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防护能力极强。有了地铁以后,北京向国际都市迈进了一大步,虽然那时候距离改革开放还有一段时间,然而这种硬件上不可或缺的配置将北京与世界的距离拉近了一大步。

彩色电视机

年代:1970

1970年,天津712厂将各国的电视机技术进行整合,开发并设计了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第一台彩电集合了各种品牌的设计与技术特点。其中,最困难的要数核心技术的研发。据当时的工作人员回忆,彩电的塑料壳前脸不能有塑痕,但这个看似最基本的要求,却显然是个大难题:只要在内部架设显像管,就有支架,有支架就很容易使接口处的塑料因热涨冷缩而产生凹陷。由于当时没有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科研人员只能采用人工方法多次实验,终于找到合适的温度来控制塑料壳,消除塑痕。可以说,第一台彩色电视机的设计完成从技术出发,而它也终于将一个彩色的世界带给了人们,最终使我们告别了黑白时代。

半导体收音机

年代:1971

牡丹644型收音机是我国首次出口的半导体收音机,1971年,首先恢复“牡丹”商标并出口该系列。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家庭中,收音机常常被摆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而牡丹644型收音机则是一款小巧易携带的新产品,它是可以跟着人们随处移动的神奇的小匣子。中国人也正是从收音机里熟悉了一批老艺术家的声音,也从收音机里知晓国家大事。牡丹644型收音机在设计上传承了牡丹初期的简洁、功能性强的特点,金属外壳让它在那个年代里备显时髦。644型收音机在设计上采用了纵向渡盘,人们在调谐收音机时更加轻松,因此,牡丹644型收音机一经面世,便受到了大众的深深喜爱。伴随收音机而来的,是一个广阔而又易于携带的世界。

大白兔奶糖

年代:1972

1972年,周恩来总理将大白兔奶糖作为礼品赠送给美国总统尼克松,让这颗小小糖果名扬海外。大白兔奶糖包装纸的设计者王纯言,是爱民糖果厂(即后来的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的第一位美术设计师。他为“大白兔”产品系列品牌所做的设计,为冠生园树立了企业形象,也拓展了国内外市场。“大白兔”系列产品的畅销离不开产品包装设计上的成功。据悉,大白兔奶糖现在最高日产量已经达到了100多吨,50年来经久不衰。

马灯

年代:1973

这种灯因夜行时可挂在马身上而得名,在上世纪70年代用得最为广泛,主要用于户外照明。灯的主体是一个铁的筒架,下端有一油皿,一般以煤油作灯油,配以棉布灯芯。全封闭螺丝盖,油不滴漏。上端有两个铁盖,分层有空隙,便于出气。中间是一块玻璃罩,灯罩外还护了两圈铁丝防止打破。马灯以其价廉耐用,防风防雨,安全性能好,一直到了90年代很多农村还作为停电时的备用品。正如它的名字所展示的特性,马灯最大的特点是方便移动,全封闭螺丝盖、油不滴漏的设计使其具有了能够在快速颠簸的行动过程中仍保持稳定照明性能的优势,这一优势直到应急灯的诞生才出现竞争对手。

的确良

年代:1974

上世纪70年代,的确良犹如一股清风闯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它让沉浸在蓝灰色系中近20年的中国人眼前一亮。的确良是一种涤纶的纺织物,有纯纺的,也有与棉、毛混纺的,通常用来做衬衫短袖。的确良做的衣物耐磨,不走样,容易洗,干得快。生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对的确良简直再熟悉不过,它耐刮滑爽、易干免烫、颜色艳亮,但它的价格比棉质布料要贵不少。按当时普通人家的生活水平,拥有一件的确良衬衫或的卡的外衣裤简直就是精致生活的标志。

卡带

年代:1975

中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生产录音带,1975年试制成盒式录音带,并已达到较高水平。伴随着收录机的普及,纤薄、廉价的卡带在上世纪70年代成为中国人接触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存储媒介,给两代中国人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它不仅是70后流行音乐的启蒙者,也是80后童年故事的讲述者。此外,卡带使寻常百姓录制自己的音乐不再是梦想。卡带记录着家庭成员的欢声笑语,也许只是纯粹自我陶醉,也许只是原声记录。它的转动里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与经典。卡带同时也成为翻版录音带的前身,人们守在收音机前录下自己喜欢的歌曲,再通过翻录功能转送朋友。

回力鞋

年代:1976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回力鞋可谓中国唯一的“时尚”品牌,它简洁鲜明的设计在那个时代显得卓尔不凡,拥有一双回力鞋是很多青年的梦想。当年的回力鞋,底子厚、内侧有个半月型的红色标志。只要穿上回力,不管身穿什么衣服似乎都已经不重要了。王朔曾在文章中这样记录与回力有关的岁月:“文革”时社会秩序大乱,这款鞋和军帽一样是小流氓抢劫的主要目标。经常看到某帅哥穿着“回力”神奇地出去了,回来光着脚,鞋让人扒了。穿”回力“固然可以抖“俏”,但和戴军帽一样,危险系数也跟着陡增,它因而成为一款能让孩子的神奇感和恐惧感同时迸发的球鞋。

手摇计算机

年代:1977

上个世纪70年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还仅限于研究领域和军事领域,手摇计算机在当时算是国内先进的运算工具。这种机器除了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还能进行平方、立方、开平方、开立方等运算,今天微机在数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内就完成的运算,过去用手摇计算机需要几个星期才能算完。虽然手摇计算机不如今天的电脑好用,但它是继手算、心算、算盘之外的新的计算工具,它比算盘计算速度快,计算量大,出错率低。功能也远比算盘更为强大,而它的历史作用更是不可小觑,中国的第一枚原子弹的诞生就得益于它的参与,应该说它间接地改变了中国在世界军事地图上的地位,进入军备强国之列。

东风货车

年代:1978

东风EQ140型5吨载货车是在军用EQ240拖炮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用载货车。在二汽从事EQ140产品开发的设计人员很多都是当年开发解放CA10的人员。拥有丰富生产经验的他们通过分析国外的车型,如美国万国车(后来的克莱斯勒),对一些2.5吨、2吨的军事越野车进行分析测绘研究,逐步调整EQ240拖炮车的底盘结构,并将驾驶室设计成宽敞的民用型。1978年,EQ140投产,当年5120辆的产销量使二汽终于摆脱了亏损的帽子。此后,EQ140曾占据中国公路运输2/3的市场份额。

嘉陵摩托车

年代:1979

1979年10月1日,55辆嘉陵CJ50型摩托车在天安门广场绕场骑行,它让中国人知道了一个新的交通工具:摩托车——当年嘉陵人用榔头敲、用手磨出来的“争气车”成为建国30周年的特殊献礼,纤细的结构与红黑色彩搭配颇为适合当年中国人的使用需求,近水楼台的北京人迅速抢购了所有的55辆嘉陵CJ50型摩托。嘉陵CJ50的设计与技术均来自本田的PA50车型,与今天的电动自行车颇为相似。至此,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股“嘉陵旋风”,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注入了“速度”这个概念,这是在之前的“十年浩劫”只讲究“正确”这个概念的时代里所没有的。

蝴蝶缝纫机

年代:1979

1979年,蝴蝶缝纫机年产量突破1OO万台。同年,蝴蝶缝纫机被上海市工商局命名为著名商标。作为当年婚嫁的“三大件”之一,带抽屉的手摇式铸铁缝纫机,在勤俭持家的中国主妇的巧手里,在物资紧缺的年代里,为家人与生活创造了不小的乐趣。哪家的姑娘出嫁时,若有一台蝴蝶缝纫机做嫁妆,是一件再体面不过的事情了。蝴蝶缝纫机的操作相当简单,手摇波轮,脚蹬踏板,上皮带、上线,在一阵阵充满韵律感的机械声后,一家老小便可焕然一新。

信息!

华人提供文化、经济

和地区,为近30亿

覆盖亚太地区64个国家

世界华人的桥

亚太卫视

网址:apstv.tv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