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2019,50张照片,50年海信! 1969—2019,50张照片,50年海信!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2019-08-13 2019,海信,迎来了50岁生日。50年,半个世纪。海信,一路走来。影像将一个个瞬间定格,回望海信来时之路,回望那些闪亮的日子...... 青岛市广西路22号,海信诞生地 海信,生于大时代。1969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最为轰轰烈烈的时刻,这一年9月,正是秋天,青岛市革委会决定将"五七工厂"更名为国营青岛无线电二厂,作为收音机专业厂,厂址位于广西路22号,职工只有34人。在临时借用的市总工会会议室,用木板和课桌搭建了一条“生产线”。一个国营工厂,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生产历史。从此,一个时代开启了。 1970年4月,超外差式“红灯牌”501型晶体管台式收音机研制成功。当时,那个“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的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正在流行,“红灯牌”就是据此而来。在此前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三转一响”都是高水准生活的标志,而在1970年代,能拥有一台红灯牌收音机,是一种荣耀。 1970年8月,青岛无线电二厂研制出山东省第一台电子管式14英寸电视机,轰动全省。在此之前,省里曾派出山东广播器材厂和烟台、淄博、泰安等多支队伍外出学习电视机技术,但均未成功。当年,青岛无线电二厂共生产82台电视机,产量位居全国第三。海信自此涉足电视产业。 1971年5月7日,为了落实毛主席“野营拉练好”的指示,由青岛市仪表局统一编队,组织团员青年进行野营拉练,拉练结束后一起到中山路上的青岛东方红照相馆合影留念。这一年,青岛无线电二厂工业总产值接近了60万,几乎是1970年的4倍,从而成为青岛市电子仪表行业,发展最快的企业。 1976年,对无线电二厂造成严重影响的文革进入尾声,各项生产和工作迅速恢复。9月,9英寸全塑机壳晶体管黑白电视机问世,填补国内空白。 1977年,在收音机半自动流水线上操作的女员工,她们用灵巧的双手和女性特有的专注细致将一个个零部件变成收音机,给无数家庭带去欢乐与便利。 随着产品品种不断换代,质量越来越好,企业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经济效益也显著提高。1978年,图中这款台式收音机首次采用“青岛牌”新商标在全国第七届收音机评比中获得单项“音质奖”。 1979年7月27日,青岛电子仪表工业局下发文件,以青岛无线电二厂为主体,与电子器件厂、市南纸盒厂、起重工具厂四个单位组成“青岛电视机总厂”,并被国家确定为电视机定点生产厂。王云章担任党委书记,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便是征购当时远离市中心的青岛市湛山大队60亩土地,筹建新的厂区和厂房。 1981年,电视机大板流水线被评为“仪表局先进集体”,当时主要是手工插件、手工焊接。 1982年,由广西路22搬迁至江西路11号,新的时代开启。海信从此告别广西路,告别寄人篱下的日子。 1984年,海信引进当时世界一流的彩电生产线。12月26日,第一代青岛牌彩色电视机下线。实现了当年谈判、当年签约、当年安装、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的“青岛第一速度”。 1985年,电视四车间黑白电视总装生产线,员工认真操作。在那个电视机一票难求、买电视需要“找门路”的年代,青岛电视机厂的职工因为近水楼台而备受羡慕。 1986年,青岛牌17吋黑白电视机荣获国家质量奖。厂长李德珍领奖归来并得到青岛市上下以及职工们的热烈欢迎。 1987年,青岛牌彩色电视机荣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再次荣获国家质量奖,并在此后的1991年三度获奖。短时间内三获国家质量奖让“质量”成为海信产品最鲜明的底色。“海信产品质量好”由此口口相传,直到今天。 1989年,青岛电视机厂迎来建厂二十周年庆典。 1990年11月28日,青岛电视机厂泰西分厂17吋黑白一号机下线。 1991年,青岛电视机厂第十一届田径运动会召开。每年一届的运动会,都成为海信人的节日,是全球海信人血脉偾张的燃烧时刻。 1992年,周厚健正式担任青岛电视机厂厂长,打破“大锅饭”机制,实行奖金与开发成果挂钩的方法,大幅度提高技术人员工资,海信“人才特区”由此慢慢奠定。 1993年,《商标法》颁布,公司大胆决策,在全体员工中发起征名。最终选取总工程师钱钟毓的海信、HiSense中英文商标和红蓝圆形设计方案,将“青岛牌”正式更名为“海信”,将“海纳百川、信诚无限”确立为企业与品牌的内涵。当年3月,新商标正式注册。第二年的8月29日,青岛电视机厂完成使命退休,海信电器公司和以它为核心的海信集团同时宣告成立。 1995年12月,“海信立交桥”通车,时任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到场参加剪彩。这也是青岛第一家以企业冠名的交通要道。 1996年4月15日,投资近5亿元的海信变频空调平度生产基地破土动工,这是中国第一家变频空调生产基地,拥有国际先进的变频技术和生产线,成就了“海信空调,变频专家”的美誉。 1996年7月,面对彩电行业第一次价格战,海信在人民大会堂将5大系列十几个品种的电视新产品向公众展示,并庄严宣布:海信以“高科技、高质量、高水平服务,创国际名牌”的发展战略应对市场竞争,坚决不打价格战。几年之后,被拖进价格战漩涡的泰山、双喜、黄河、金凤等一个个电视品牌走向没落,坚决不跟进价格战的海信,成为整个中国北方唯一幸存的国产电视品牌。 1996年10月,海信(南非)有限公司成立。这是海信在世界地图上点的第一个点,是国际化征程的第一步。20多年过去,海信已经成为南非家电第一品牌。 1998年,海信开启大规模招聘,9月8日,千名优秀大学生加盟海信集团。校园招聘一直都是海信看重的重要人才渠道,近年来每年有上千名应届毕业生加入海信大家庭。在中国大学生最喜爱雇主榜单中,海信是少数几个家电制造企业之一。 1999年,海信迎来“三十而立”庆典。这一年,海信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 2000年,新的世纪。4月18日,海信新VI系统正式启动,并提出了“创新就是生活”的品牌口号,将“做百年海信,创国际名牌”作为海信企业愿景,提出了“人才是本,技术是根,创新是魂”的企业哲学。 2000年7月29日,海信集团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信息产业园奠基仪式。 2001年,海信开发出国内第一款CDMA彩屏手机C2101,这是海信第一款个人通信产品,业界轰动。在3G时代,海信手机由于研发技术出众,为CDMA市场贡献了近60%的成品线路板,在电信市场最高做到前三位。 2002年,海信信息产业园、家电工业园、技术孵化园、海信大厦先后建成启用,“三园一厦”产业格局形成,并建立了面向全球发展的产业格局。 2003年9月,海信召开首届全球客户大会,并提出“海信未来大头在海外”的国际化目标。作为“走出去”的较早行动者,十多年来,海信海外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年复合增长率超20%。 2004年,海信首推平板系列电视产品。这一年,海信电视市场占有率登顶国内第一,由此,海信迎来了自己“中国电视大王”的时代,直到今天,传奇仍在继续。 2005年6月,中国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在海信诞生,这是中国音视频领域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可以正式产业化的芯片,中国年产7300万台彩电全部使用外国芯片的历史行将结束。温家宝总理为此题词:“立足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企业才有生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企业才有竞争力。” 2005年9月,科龙与海信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海信最终以6.8亿元的出价收购科龙。至此,海信拥有海信电器、科龙电器(现名为海信家电)两家在沪、深、港三地的上市公司,及海信、科龙、容声三个驰名商标。 2006年,海信在CES上打出巨幅广告。作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代表,在每年的CES上,海信凭借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让世界瞩目。 2007年9月,海信电视液晶模组生产线投产,这是第一条国产液晶模组生产线,打破了外资垄断的历史,以此为基础,海信研发了ULED多分区背光技术。 2008年,海信网络科技公司与IBM合作,进军国际智能交通市场。十年磨一剑,1998年起步的海信智能交通当时已经占据了国内市场20%的市场份额,如今市场占有率已连续9年国内第一。 2008年7月,宽带多媒体公司全球第一家推出10G EPON光模块,它标志着海信始终保持了在FTTH产品线光模块核心技术上的全球领先地位。破除“见光死”的魔咒,海信光模块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六,国内第一。 2009年12月,国际电工委员会决议由海信刘卫东博士牵头起草LED液晶背光分区规范国际标准,并与韩国专家共同牵头起草背光显示总规范标准,该系列国际标准由中国企业代表牵头制订,在这平板显示领域尚属首次。 2010年,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在美国CES高峰论坛上发表题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新兴市场的技术和产品”主题演讲,这是43年来首位华人企业家登上这一讲台。 2011年9月,海信电视荣获“亚洲质量卓越奖”。该奖项由日本、韩国、中国、印度等17个国家和地区质量协会联合评定,为亚洲质量最高奖。 2012年围绕“智能化战略”进行一系列产业布局:先后投资建设江门产业园、扩建平度产业园、开工新研发基地、新建南非产业园以及深圳南方管理总部。并于2014年,正式启用位于崂山区松岭路的海信新研发中心。这里汇聚全球专职技术研发人员6000余人,而其中90%以上的研发人员为40岁以下的青年人。 2014年,海信推出了自主研发的LED背光液晶电视画质提升技术,效果大大超越了LED,被命名为“ULED”。该技术采用多分区独立背光控制和HiView画境引擎技术,有效解决了4K电视画面层次不足、画面颜色表现力不足、画面细节表现力不足、流畅度不佳等问题,实现电视机对比度、色彩表现、响应速度的大幅提升。上图为海信ULED电视系列产品。 2014年9月,海信历时7年向技术无人区挺近,推出了全球首款自主研发的100吋超短焦激光电视,实现了激光电视从0到1的突破,从而锁定了下一代显示技术的竞争主动权。韩国媒体表示“激光显示技术海信走在了韩国人前面!” 2015年7月31日,海信出资2370万美元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的全部股权及资产,同时获得夏普电视美洲地区5年的品牌使用权和所有渠道资源。同年,海信发布Hi—View Pro画质引擎芯片,正式比肩行业巨头三星和索尼,成为中国唯一拥有自主高端画质芯片的电视机企业。 2016年1月,海信成为2016年欧洲杯官方赞助商,这是欧洲杯设立56年以来首个中国赞助商。 2017年11月14日,海信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海信电器宣布收购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TVS)95%股权,加快国际化进程。上图为东芝“REGZA”系列液晶电视。 不断出手赞助顶级体育赛事,帮助已迈过千亿门槛的海信,正实现着国际化企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性一跳”。2018年,作为世界杯近百年历史上第一个中国电视品牌,海信成功赞助俄罗斯世界杯。 2019,海信迎来50周年。江西路11号,这个承载着岁月变迁,生长出了青岛城市名片的神奇地方,南侧变成了海信学校,北侧成为了海信科学探索中心。这是海信集团送给青岛市民的两件礼物。初心不忘,感恩常怀。 2019年7月,海信推出全球首款叠屏电视,画质碾压OLED,刷新了液晶显示新高度,也彻底捅破了制约液晶面板行业的天花板。 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也给了我们回望的节点。那一件件给千家万户带来欢笑与便利的海信产品,那一个个镌刻进海信年轮的重要事件,还有那一张张稚嫩的、年轻的、饱经风霜的脸,让每一个人不得不相信,在青岛,在海信,有一群普通人,真的创造了历史。 50年,一代又一代的海信人,用青春、热血、智慧与汗水浇筑成了海信现在的模样。今天,站在百年海信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之上,我们回望,看见别人的青春,也看见自己的身影;看见海信之所以成为海信的原因,更看到海信的下一个50年,必然更加辉煌。50年,海信仍少年! 策划:书琴;编辑:玺子、刘瑜、艳丽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给我好看 你就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