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米熊商标-古纶商标

提问时间:2020-08-19 18:49
共1个精选答案
迅法网商标注册 2020-08-19 18:49
最佳答案

相关小视频

寻常巷陌:三山街

寻常巷陌:三山街

原创 清晨笛声行走天下 清晨笛声

2019-03-09

三山街,居住在这座城市的居民几乎人人都知道这个地名,但“三山街”究竟在哪里?

根据商务印书馆1998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中叙述:三山街,在南京南部。泛指中华路与建康路、升州路的十字交叉地段。东至旧王府,西至中山南路,南至教敷营,北至锦绣坊。其地传为明初朱元璋于城东燕雀湖建宫城,以三山土石填湖而得名。今为城南交通枢纽,建康路、升州路、中华路均为主干道。商业繁华,有天福纺织品商店、万象呢绒服装商店、同仁堂药店、魏洪兴板鸭商店、三新池浴室、金陵南北货商店、更新百货商店、金门果品商店、刘长兴面馆、三聚鞋店等。古迹有净觉寺。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中的说法,三山街应该是指一个区域,其范围即在“东至旧王府,西至中山南路,南至教敷营,北至锦绣坊”内的边长为450米左右的矩形区域中,简单的说,就是中华路与建康路、升州路的十字交叉地段。

在现在的各色地图上,都无法找到以“三山街”为名称的街道,偶尔会在地图上看见“三山街”的字样,或许那只是一个车站的标注而已。但是,在很多旧地图上,都能够找到“三山街”作为街道的存在。

1903年的《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上可以依稀找到“三山街”的字样,同样的可以看到旧王府、教敷营、锦绣坊、裱画廊等街巷以及承恩寺等。

1910年的《南京全图》上可以看到“三山街”是一条南北方向的较长的街道,周边有旧王府、状元境、府东街等街巷。

1911年的《金陵省城古迹全图》上可以看到“三山街”是与“府东大街”、“大功坊”等连接的南北向的街道,也可以看到锦绣坊、教敷营等街巷。

1927年的《最新南京全图》上可以看到“三山街”作为一条街道的存在,同时周边有旧王府、裱画廊、状元境、府东街、锦绣坊等街巷。

1933年的《新测南京城市详图》上可以看到“三山街”为一条南北向的街道,同样也可以看到附近的诸如旧王府、教敷营、裱画廊、府东街、锦绣坊等街巷。

1948年的《南京市街道详图》上可以看到“三山街”以及周边的旧王府、府东街、锦绣坊、状元境、教敷营等街巷。

而到1975年的《南京市区交通图》和1984年的《南京市区交通游览图》上,虽然可以看到“三山街”的字样,但似乎标注的并非是一条街道。

至于更早些时候的地图,因为当时没有准确的位置概念,地图上所标识的只是一个大致的位置,但是却足以说明了三山街的存在。明代的《国朝都城图》、《历代互见图》等地图都明确的标注了“三山街”的位置,当时的三山街就在建康路以及承恩寺的附近。

根据各种史料以及早年的地图中可以说明,“三山街”的确曾经是一条街。如《新都游览指南》中记载,南京市繁盛区域分南北二部:其中南部即城南一带。以内桥大街、府东街、三山街、大功坊、南门大街、驴子市、奇望街、淮清桥、钓鱼巷、大中桥、贡院前、夫子庙……等处,为最繁盛,夜市至十时或十一时。

1903年至1948年将近50年间的地图上都标注有“三山街”这条街道,其位置就在现在中华路上的一段,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北端大约是在黑廊巷、建康路相接的路口,南端则是在教敷营、望鹤岗相接的路口。这条道路不长,按照1948年的《南京街道详图》上标注的比例尺推算,这段路的长度似乎不足百米。

198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江苏省》分册中关于“三山街”的解释为:在南京市区南部。原为中华路的一小段,1933年拓建中华路、建康路时形成十字街口,因江边的三山而得名。现泛指中华路与建康路、升州路的交叉地段。为传统商业区之一。有多路公共汽车、电车经此。

由此可见,三山街曾经就是“中华路的一段”。根据《首都志》中记载,1932年8月将府东街、三山街、大功坊、使署口、花市大街、南门大街等路段合并、拓宽后建成中华路。

至于三山街究竟何时消失的,现在通行的说法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也有的说是辛亥革命之后,但当地人一直以来仍然将这一带称之为“三山街”。

自南唐在此开辟御道以来,三山街历经了千年繁华。南唐、南宋时期,其东北角的承恩寺周围,百货杂陈,且有游艺杂耍,甚为热闹;到明代初年,诸多大小商市之中三山街居于首位,是当时的商业中心;清代初年,市场萧条,三山街成了处决犯人的刑场之一,清代中后期,市场逐渐恢复,三山街作为南北东西往来的必经之道,商业又恢复兴旺,人流如织;民国时期,三山街道路被拓宽,许多老字号商铺集中在此,使此地更加繁华。

关于三山街名称来历,最盛行的是广为流传的“移三山,填燕雀”的传说,明初时期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就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座山挖平之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而最直白的解释是,因为街道西面临近三山门(水西门)而得名。

至于“三山门”因何而得名,可能与“三山”相关了。据说原先此门称“龙光门”,明代洪武年间,重新建造城门时,因南眺三山更名为三山门。这里的“三山”是指位于雨花台区梅山街道附近的与燕子矶、采石矶合称“长江三大名矶”的三山矶,三山矶紧靠长江东岸,突出江中,山高只有90多米,是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李白的那首《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名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使得三山矶声名远扬。

三山街,经过了岁月沧桑的洗礼,浓缩了时代的印记。曾经的繁华街景,记录了城市的变迁,如今,还有多少遗留的痕迹呢?

明代的南京三山街,被称之为“通俗文学的圣地”。当时南京的商业书坊,大多集中在太学前和三山街沿线,尤其是三山街,为“天下书籍、书铺最富之所在”。

在孔尚任的《桃花扇·逮社》中有一段描写,“(丑扮书客蔡益所上)在下金陵三山街书客蔡益所的便是。天下书籍之富,无过俺金陵;这金陵书铺之多,无过俺三山街;这三山街书客之大,无过俺蔡益所。你看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说,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不但兴南贩北,积古堆今,而且严批妙选,精刻善印。俺蔡益所既射了贸易诗书之利,又收了流传文字之功;凭他进士举人,见俺作揖拱手,好不体面……”足以见当时三山街书铺的繁荣。

明代金陵刻书业十分发达,为全国坊刻书籍中心之一,所刊刻书籍流行全国。明代学者胡应麟云:“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帙类书咸荟萃焉。海内商贾所资,二方十七,闽中十三,燕、越弗与也。”明代博物学家谢肇淛说:“天下刻书最精者,为南京、湖州和徽州”。明代金陵的刻书坊很多,后人曾考证,明代金陵书坊有57家至多,可见当时书籍出版行业的繁荣。这些书坊大都在三山街至内桥一带,诸书坊中,富春堂、继志斋、世德堂、文林阁、文秀堂、广庆堂、师俭堂、两衡堂、集贤堂、兴贤堂、长春堂、风毛馆、德聚堂等最为知名。

印刷史专家张秀民先生认为,明代南京可考的书坊有93家,其中以唐姓和周姓最多,如唐姓书坊有富春堂、集贤堂、兴贤堂、广庆堂、世德堂、文林阁等,周姓书坊有大业堂、嘉宾堂、万卷楼、博古堂等,其他还有勤有堂、车书楼、光启堂、聚奎楼、少山堂、继志斋、锦绣堂、奎璧堂、师俭堂、石渠堂、孝友堂、一贯斋、人瑞堂、九如堂、三山书坊、三美堂、三多斋、大盛堂、长春堂、文枢堂、文秀堂、文会堂、友石居、种文堂、积德堂、汇锦堂、光裕堂、两衡堂、宝圣楼、荣寿堂、荆山书林、亲仁堂、槐荫堂、兼善堂等。实际上,明代南京的书坊还不止这些,杜信孚的《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中就辑录了149家。

美国学者贾晋珠也曾经做过统计,三山街一带书坊密密麻麻,都有堂号和坊号,名称各种各样,如安雅堂、博士堂、书林步月楼、金陵书林蔡浚溪、金陵长春堂、存仁堂、德券堂、焕文堂、胡正言十竹斋、九如堂、两衡堂、丽正堂、三山道人、京都书林寿元堂、环翠堂、王元贞淮南书院、金陵文治堂、卧松阁、集义堂、汪云鹏玩虎轩、四仁堂、玉华馆、余庆堂、东山堂等。据说书坊的数量达到180多家,而这些书坊往往都是家族式的经营,有的甚至跨越三代。

三山街一带,曾经是全国最重要的图书出版基地之一。明人所绘长卷《南都繁会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三山街的繁荣景象,人群熙攘、不见尽头的街市两边店家招牌林立,图卷绘有109个店铺招牌,其中有不少即标明“乐贤堂名书发兑”、“书铺”、“画寓”、“裱画”、“刻字碑”、“古今字画”、“刻字镌碑”等字样。

清代金陵刻书业仍较发达,且私营印刷业占绝对优势。清初史家戴名世云,“天下各种书版,皆刊刻于江宁、苏州,次则杭州。四方书贾,皆集于江宁,往时书坊甚多,书贾亦有饶裕者。”顺治年间,金陵书坊为牟利曾翻刻成风。康熙、乾隆年间,居于金陵的李渔、袁枚等著作多自行刊刻,或由固定书坊刊刻。如李渔《资治新书》、《笠翁一家言全集》等,均为金陵翼圣堂刊行。嘉庆《江宁府志》曾载:“雕印书板,海内资之,粗者多而精者亦不乏。”清代学者甘熙亦记,乾嘉时期,金陵状元境有私营书坊20余家,“大半皆江右人。虽通行坊本,然琳琅满架,亦殊可观”。金陵书坊所刻书籍种类有通俗文艺读物如戏曲、小说;通俗实用读物如经商要诀,以及时文选本、文士诗文集和一些宗教书籍等。

三山街在清代时期,一度还曾经是杀人的刑场。据说,江南著名文人金圣叹就是因“抗粮哭庙”一案被捕并处死,在三山街被处斩的。

顺治十八年(1611年),清顺治皇帝死后,全国各地均设幕哭灵。“国殇”期间,金圣叹不顾禁忌,率秀才们到哭庙控告县官压榨农民。他们揭露县官贪污农民钱粮,逼死、打死乡民,还控诉巡抚朱志国包庇部下。朱志国大为震怒,当场逮捕五名秀才。金圣叹一不做二不休,第二天联络更多秀才和群众去哭庙抗议。他们鸣钟击鼓,声震四方。苏州近郊数千农民赶来声援,事情越闹越大。朱志国遂以“震惊先帝之灵,罪大恶极”之罪名,拘捕金圣叹等人,最后由“御旨”判定死罪,在南京三山街执刑。

比起三山街的来历以及传闻来说,三山街昔日的繁华景象和三山街上的众多的老字号店家更让人值得回味。

同仁堂的方药,张小泉的刀剪,买布上天福,穿鞋找三聚,戴帽盛锡福,泡澡三新池,板鸭韩复兴,火腿周益兴,日用百货逛更新,南北风味聚金陵,还有萃奇南货店、祥和茶食店、傅义兴水烟店、太平春茶叶店、天纶、瑞丰和、兴泰恒的绣货、曹素文的笔墨、马天和的花粉,以及裕成、永和、美美京广百货店……,很多老字号商店都集中在这里,三山街曾经是这座城市里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1995年成都地图出版社印制出版的《南京市实用地图册》中,明确无误地将中华路与建康路、升州路的十字交叉地段标注为“三山街”,并且标注出了当时三山街附近的几十家商店所在位置,其中就有金陵南北货商店、金门果品店、杨福记食品南北货店、同仁堂、盛锡福、老久章、张小泉、三新服务大楼以及魏洪兴、刘长兴、新陶芳、华东园等店家。

三山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许多老字号店家的聚集之地,店家的排列也相映成趣。东口的“老久章布店”与“新陶芳菜馆”,一南一北,一老一少;“金陵南北货店”与“金门食品店”则是东西相对、地名对地名;更为绝妙的是十字路口的“万象服装商店”与“更新百货商店”,“万象”在街南,“更新”在街北,也是面对面,构成“万象更新”的成语,据说,原来是先有“更新”百货;“万象”商店本名叫“劳动”,后来看见对面的字号叫“更新”,于是就改名叫“万象”了。

三山街的诸多店家之中,“南京同仁堂”是一个招牌。

1926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为开辟业务,北京同仁堂乐氏第十三代嫡传乐笃周到南京受命筹备北京同仁堂南京分号。1929年设立在中华路31号的北平同仁堂京都乐家老铺南京分号开业,员工从北京同仁堂调来,其生产工艺、成药配方、经营方式皆承继北京老店,并在南京白下路开设南京同仁堂支号。1935年又在南京中央商场内开设南京同仁堂支店,同年在分号原址翻建具有欧美风格的营业大楼。1937年12月大楼遭焚烧,宣告停业。至1938年才整修复业。1955年10月,南京同仁堂公私合营。

现在的中华路210号上有一家“南京同仁堂”,门前挂着两幅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都是引自同仁堂的古训。

金陵南北货商店主要经营的商品包括干鲜果品、蜜饯炒货、干菜调味、腌腊酱品、水产海味、糕点食品、烟酒茶糖等,林林总总,应有尽有。有些腌腊酱品、海鲜珍品和土特产来自全国各地,不少是几百年、几十年前的传统产品。

三聚鞋店是一家久负盛名的老鞋店,据说,“三聚”是取三山街的聚宝盆之意。这家鞋店过去的经营方式是前店后坊,以麻线纳底、毛料做面、手工缝纫、质量好的布鞋而闻名。公私合营以后,小作坊合并到鞋厂,该店便成为卖鞋的专门商店,并逐步增加了皮鞋、凉鞋等品种。三聚鞋店的鞋子品种、尺码比较齐全。

盛锡福是一家有多年历史的、著名的老字号帽店,盛锡福的前身叫“盛聚福帽庄”,1911年山东掖县沙河镇湾头村人刘占恩(字锡三)在天津创办。盛锡福以经营选料考究、做工精细、美观大方、坚固耐用的各种帽子而久负盛名。1917年起,刘锡三独自经营,扩充门面、增加业务项目并将店名改为“盛锡福帽庄”,经注册以“三帽”为商标。1936年之后“盛锡福”相继在全国各地开设分销店,到1949年时,留下了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青岛等七家分号,之后公私合营,各地分号独立于天津总号。

现在的三山街一带,在中华路上众多的街面小店中,也有一家写着“盛锡福”字样的帽店,不知是否是当年的那家“盛锡福”?

“南京张小泉”的创始人周明正为浙江杭州萧山人,曾经是杭州赵善康所开的“鹤记”张小泉刀剪店的学徒,并娶赵善康之女为妻。1926年自己创业开始在南京发展,1933年在南京白下路四象桥附近正式设店,取名“正记”张小泉刀剪。1937年店房被毁之后,将店迁到建康路一带营业,1947年在中央商场开设新光刀剪五金店。1956年商店公私合营,期间曾更名为南京剪刀店,1979年又恢复为南京张小泉刀剪店。

当年的三山街,四个街角都有绸布店,东南角的天福、西南角的协大祥、东北角稍北的老久章和西北角稍西的老大纶。除了这四大店家之外,还有不少小布店夹在中间。

“天福绸布庄”建于1922年,由当时绸布业行家柳榕卿、朱炽侯、李文厚等人合股集资在繁华地段开设的一家颇具规模的绸布店。店名取天官赐福之意,以示本店吉祥如意,兴旺发达。天福绸布庄为城门式建筑,门楼上有高大自鸣钟一座,钟后建有塔式四望亭,亭顶中央有高耸入云的旗杆,四周装7只跳跃的环圈霓虹灯,夜间光彩四射,远处能看见“天福”独特的标志。其大门上方镶有一块石刻欧楷“天福绸布庄”巨大横匾,大门两边挂着一副铁铸镀银店牌,左为“天福棉布庄”,右为“天福绸布局”,店堂内摆设亦是不凡,立式货架和卧式货柜陈列有序,还置有红木桌椅,供大主顾休息、用茶、洽谈生意。售货所用的包装纸,印有大红“天官赐福”图案,麦穗烘托“天福”两个大字。顾客买好布料后,店员用包装纸捆扎得端端正正,寓意拿回去可以“添福”,让顾客心理上图个吉利。

曾经的老字号布店如今也已经看不到了,据说现在升州路上的“美纶”就是原本的“天福”,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不是十分起眼,店堂内似乎也没有多少顾客。

三新池浴室,创办于1917年,由当时江苏省政府议员朱寿仁为主的28名股东共同集资创建。三新池浴室建有两层楼房,面积1500平方米,大小厅堂13个,大门外有近200平方米的停车大院,两侧有花坛,店堂两侧设雕花柜台,上面竖立两块“三新池”金色招牌。厅堂中央竖着高2米、宽1.2米的雕花边框大镜,悬挂4只红木雕刻的宫灯。中式房间设有红木椅、琴桌、彩色瓷石鼓凳。凉池门头是宫殿式的翘角楼,凉池内是轿式的池顶,呈现一派古色古香的民族风格。西式房间,设有席梦思软卧炕、半圆形茶几、挂衣橱、穿衣镜、沙发、软凳,呈现一派西方生活气息。池内设备先进,夏有吊扇,冬有暖气,池下有三条火道,确保水温正常。凉池两边开门,二龙出水,地下有火道,冬天走动脚无凉感,并安装英制蒸汽锅炉,开设盆浴。浴室服务项目齐全,有修脚、擦背、捶腿、捏脚、推拿、理发、小吃部、擦皮鞋、取送换洗衣服、接送小孩等。凉池内有专人为客冲洗,凉池门口有专人拾拖鞋,还有专人为客揩脚和围披大毛巾等服务。

说起老南京的美食,就会顺口道出,“仓巷板鸭韩复兴,彩霞小肚周益兴,东牌烤鸭老宝兴,南门凤虾马祥兴,西街炮肚韩益兴……”,仓巷韩复兴,在当年与武定桥的刘天兴、中华门的濮恒兴合称“三兴”,其制作的板鸭有三精:选料精,养鸭精,加工精;彩霞街周益兴的冰糖小肚,香甜可口,闻名大江南北;东牌楼老宝兴的烤鸭,大而嫩,脆而不枯;南门外马祥兴的凤尾虾,在制作时将虾的上半去壳,炒熟后,上白下红,像凤尾;贡院西街韩益兴的炮牛肚颈,火候恰到好处,质嫩而味美,耐人咀嚼。其中提及的很多老字号店家当年都曾在三山街一带。

韩复兴板鸭店,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创办人韩连登,原是从山东流落到南京的农民,先在水西门挑担卖鸭肉,后在仓巷附近开设了“韩复兴鸭铺”。开业初期,规模很小,手工操作,前店后场,自产自销,经营板鸭、烧鸭、挂炉烤鸭和盐水鸭等。其板鸭皮白肉红,不失其形,酥烂脱骨,油而不腻,香味四溢。民国时期,先后在三山街、坊口大街和锦绣坊等地开设3家门市部。由于板鸭质量好,韩复兴鸭铺的声誉越来越高,南京名人“三张”(张恨水、张百鸾、张慧剑)分别为其题写“首都唯一”、“六朝佳品”、“白下风味”的条幅。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改称“韩复兴板鸭店”,后转为国营,迁址到南京市湖南路,经营鸭制品、牛羊肉制品、蛋品和水产品等近20多个品种。

台湾作家张天心曾有一段对韩复兴当时盛况的描述,“青墙门面,深宅大院,店铺大,柜台高;工作人员多,那几位切鸭子的伙计,身高八尺,虎背熊腰,手提油腻腻的重厚大刀,站在那高高的巨大的砧板旁,威风凛凛,杀气腾腾,比‘关二爷’还要神气……,挑好上货,上过秤,那伙计就挥动大刀,连切待斩把板鸭切好;把杂乱无章的骨头垫在下面,把整齐的脯子肉放在上面,用荷叶包好,就银货两讫了。”可见韩复兴的门面漂亮,板鸭出名,服务态度更是一流。

魏洪兴板鸭店创办于1910年,当时七家湾宰牛坊老板魏年宝,在热闹的大彩霞街南口、金恒兴板鸭店的正对面,买得仅60平方米的门面房,打出了“魏洪兴”的招牌。为了扩大市场,魏年宝在制鸭加工上,注意汇集各家所长,融入多道秘制工艺,几经寒暑,终使产品名气渐响。上世纪40年代的“魏洪兴”已誉满金陵,魏洪兴的板鸭,历来被誉为正宗的六朝风味,白门佳品。其货品色如玉,淡而旨,久食而不腻,因而有了“金陵无鸭不成宴,传世御品魏洪兴”的美誉。除板鸭、盐水鸭外,“魏洪兴”富有特色的鸭制品,尚有琵琶鸭、蝴蝶鸭、腊鸭脯、腊鸡腿、蝙蝠鸭尾等,这些产品都以优质鸭坯精工细作。其味珍,其形美,历来为广大消费者称道。

刘长兴建于1901年,创始人刘国发原是制售馄饨的活动摊贩,后来在府西街和马巷的交汇处购一间门面,制售馄饨、饺子和面条等面食品。由于善于管理,1935年发展成为当时最大的面馆,拥有店房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摆台50张。

新陶芳菜馆是白下区食品公司与台商黄永棵合资在建康路47-51号原裱画郎菜场一楼开办了菜馆,1992年11月22日开业,该菜馆以经营客家名菜、粤菜、台湾风味为主,这些品种在台湾及泰国等地已久负盛名达50年之久。

清同治元年(1862年)制作香肚的“周益兴南腿庄”于大彩霞街成立,“周益兴”继承了前人制作香肚的经验,并改进了配料方法,所制香肚更为清嫩可口。光绪年间,香肚已行销北京、天津、广州、上海等地。1947年的《南京文献》中曾有“彩霞街周益兴冰糖香肚之著名,闻于大江南北,远处人亦知之”的记载。

当然,三山街还有那闻名的净觉寺。

三山街,一个路人皆知的地名,一条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街”,现在只能从一些车站的名称以及那些曾经临近的街道之中感受到它的存在,中华路、建康路、升州路、旧王府、教敷巷、锦绣坊、黑廊巷、府西街、彩霞街……

如今的三山街一带,众多新兴的商店,依旧让这里热闹非凡。只是,那些曾经有着数百年或者几十年历史的“老字号”店家已经不复存在了……

现代的繁华之中尚存着一丝古老,建康路上的水游城南侧的广场上有一排石栏杆,栏杆内保留着一处“双眼井”。

经考证,该井开挖于清代,井水清澈甘甜,井底开凿较大,井口用两个井栏,实际上只是一个井身,架了两个井栏。井栏一高一矮,看上去有些陈旧,有日用及观赏之妙。这口双眼井位于裱画廊7号门前,1983年1月28日,被南京市白下区人民政府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恢复在水游城广场前。

时光荏苒,春风依旧。今天的一个地名,历史上曾经的“圣地”,旧日的繁华已经逝去,立于昔日三山街之地,一切又似乎恍若眼前……

阅读原文

阅读原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