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oste标志颜色 lacoste商标分为:lacoste lacoste ! lacoste sports,3个不同的系列。 lacoste商标的颜色主要是绿色,选择别的颜色(金色、银色)可能是搭配需要。 为什么国内的服装设计师做不出像Chanel,Dior一样有影响力而成功的品牌? 这个问题不能用片面的眼光去评估。 这个有很多原因, 不能仅就现象谈现象。 中国真正发展时装产业只是近30年的时间。 而欧美至少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另外, 如果你足够了解历史, 就知道, 在历史上, 美国、英国、意大利都曾经发生过类似中国现在的局面。 就是他们也曾经花费了很大的资源和很长的时间去打破最早以法国为全球时尚中心的局面。 中国所经历的, 是一个事物发展的必然阶段。 以美国为例, 1943年7月20日,当战争的乌云依然笼罩在欧洲的上空时,纽约的广场酒店(The Plaza Hotel)正在举办一场名为“时装媒体周(Fashion Press Week)”的盛宴。酒店的房间里,坐满了来自美国本土的媒体、设计师与商场买家。 一个个身着真丝礼服的模特儿则穿梭于人群密布的观众席中,展示着最新一季美国设计师的作品。而这个媒体周,便是如今诸多时尚之都每年都会举办两次的时装周前身。该媒体周于1993年更名为“纽约时装周”。 虽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时尚代表着热闹、繁华与美丽;而时装周却诞生于冰冷与残酷的战争期间。而1943年的这场活动,不仅创造了时尚界最重要的盛事;同时,也从此改变了美国时尚的命运。美国第一届时装周。 改变整个时尚界命运的主人公,是至今仍被视为美国时尚史上最重要的一位人物——伊莲娜·兰柏(Eleanor Lambert)。对于中国的时尚爱好者来说,这肯定是个陌生的名字。但是她为美国时尚产业创造了多个第一: 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时尚界专业公关;第一位将美国设计师推向全球的人;《名利场》每年度的“最佳穿着名单”的创始人;美国服装设计师协会(CFDA)的创始人。伊莲娜同时也是第一位系统整理出成衣生产相关技术标准的人物。在此之前,已发布的生产技术流程以及相关标准都是以法国的高级定制为范本。但是当大规模的成衣加工开始流行,以个人定制为主的法国高定中一些裁剪及制作工艺已无法适应批量生产的技术要求。总之,在美国时尚界,伊莲娜是个无人不知的人物,而且颇受敬仰。她的一生,正如她青年时期所碰到的一位算命者所说的:“不会很富有;但会很有名。从事与美相关的工作,而且非常长寿。”伊莲娜活了整整100岁,直到2003年去世。 Eleanor Lambert 就和今天依然生活在欧美设计师阴影下的中国设计师一样,二战前的美国设计师一直生活在法国设计师的阴影下——虽然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有能力与法国高定起家的设计师一决高低。他们的全球化梦想始于19世纪末。 19世纪中期开始,大量欧洲难民涌入纽约市,他们主要来自于意大利及东欧的犹太人。和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一样,这些移民为纽约带来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他们的存在与艰苦付出,使得纽约很快成为当时欧洲及全美的服装制造中心。纽约著名的服装区(Garment District)即诞生于此背景。几乎美国最有名的设计师品牌都诞生于这个巴掌大的区域(大致为第7大道到第9大道; 第35西街区到第41西街区范围内):Oscar DeLa Renta; Calvin Klein; Raulph Laurent; Donna Karen…在这个不大的区域里。这个区域集中了服装所有相关的原料供应链:从辅料、面料到各类服装加工厂。这种集中性的生产加工链使得美国设计师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很方便的交通内,完成自己的设计与品牌创立。设计师Claire McCardell登上美国《时代》杂志。 然而,虽然客观上美国设计师作品的品质已经具备和法国设计师抗衡的条件,但是二战前,无论是美国的时尚媒体,包括Vogue, 芭莎 很明显,连美国本土的媒体也搞不清楚自己设计师的名字。美国设计师们就是在这样一个窘境下,突然之间被推上了历史舞台。 时装媒体周是第一次有那么多媒体在同一时刻,将焦点对准美国设计师。而在此之前,时尚媒体们只对法国设计师感兴趣。也因此,成为美国设计师改变命运的一个重要事件。不过,突破法国设计师的阴影并非一蹴而就。特别是二战后,1947年克里斯汀·迪奥推出了那惊艳世界的New Look有将世界的时尚焦点重新带回巴黎的趋势。总之,美国设计师奋斗的过程,即使从二战算起,到美国设计师最终被时尚主流界认可,也差不多花费了30余年。再次扭转美国设计师命运的事件发生在1973年。 在多方的运营下,美国派出了当时最好的5位设计师——Bill Blass, Stephen Burrows, Halston, Anne Klein 与Oscar de la Renta,与法国当时最有影响力的5位设计师在巴黎凡尔赛宫同一舞台一决雌雄。 WWD;这些报道,不是零散的一两篇,而是几乎跟进了他们每季的发布会。在几个主流英文社交媒体上,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也可以看到他们活跃的账号。而搜索其他设计师的结果显示,他们的信息是分散及碎片式的;英语社交媒体上也没有他们活跃的账号。设计师张卉山作品。 图片来自其官网。 正是基于以上从设计到公关的全面经营,两人在销售渠道拓展上的成绩也是令人瞩目的。 两人的官网显示,Huishan Zhang几乎进入了几家全球最精英的买手店, 它们包括Browns, Joyce, Barneys, Opening Ceremony, Harvey Nicoles以及Bergdorf Goodman。而销售Uma Wang的全球店铺已经超过15个国家和地区。毫无疑问,这才是这两人之所以值得期待的最重要依据。对于无法可持续产生有效销售的设计师而言,名气所能带来的都是泡沫式的荣誉。 毫无疑问,相比于其他设计师,王汁与张卉山已经踏在国际时装体系的圈内——他们懂得如何用国际通用语言,按照国际时尚界的游戏规则,去拓展国际市场。而同样值得期待的,是有着更加传奇经历的王陶。 关于王陶的媒体报道,目前尚不能用“多”来形容。 但是,当说到服饰品牌“播”的主创设计师时,绝大多数业内人士都会知道这个名字。王陶于2002年加入播,当时播只有100家门店;而今日的播已有800多家门店,年零售额达25亿元。这样的单品牌年销售额,毫无疑问是非常值得羡慕的。作为主创设计师王陶对此业绩功不可没。正因为如此,播牌所属的日播集团决定资助王陶创立其个人品牌“Taoray Wang”,并于2013年协助其开始了纽约时装周的发布会。不仅如此,日博集团更是斥巨资在纽约Sohu购下一幢4层楼作为日博集团国际总部,其中部分楼层将贡献给Taoray Wang作为该品牌的首家国际旗舰店。设计师王陶作品。 王陶走了另一条“独辟蹊径”的小路。先为他人创业,随后自己创业。虽然在个人创业上发力比他人晚些,但对于真正懂得商业规则的人来说,当然非常清楚此时资本实力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恐怕暂时没有其他独立中国设计师与其相匹配。不过,单靠烧钱做不成生意的案例也比比皆是,仅有钱,没有做事的能力,一样可以成为扶不起的刘阿斗。而王陶个人传奇般的人生及商业经历,无论是对一向喜欢故事的媒体,还是爱好个性兼商业头脑的买手而言,也是颇有兴趣的。 这位1967年生于宁夏的满族八旗后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随后东渡日本学习服装设计。在日本,王陶以一套以保险套为材料的毕业作品吸引了当时做评委的小筱顺子的兴趣,并从此招为麾下为其工作多年。1997年王陶去了伦敦工作。2002年回国,成为播的设计总监。2013年开始创立自有品牌“Taoray Wang”。这位同Vera Wang一样选择在中年创业的女子,是否可以企及Vera Wang的成功高度,值得拭目以待。 与此同时,在时装金字塔尖的高级定制领域,同样有个值得期待的中国设计师——Grace Chen。 其同名品牌最大的优点,在于她在恰当的时间,精准地找到了一群的消费者,并为她们提供了符合她们身份的定制。之所以说“恰当的时间”,是因为在Grace之前,中国已有多个高级定制的实践者。但这些高定设计师,坚持至今日的寥寥无几。这不一定是设计师的无能,更多的是消费者市场的不成熟。而今天随着艺术及各类文化社交活动的增多,中国女性对高定的需求越来越多,也因此,Grace Chen才有了“用武”之地。所谓“合适的人群”,是因为Grace找到了中国最精英的女性阶层,她们非富即贵,以女性政客及企业家为主。而“符合她们身份的定制”,则指为这些非富即贵的中国女性定制,即不能像西方女性那样性感与张扬,也不能像明星那样过于显摆撩人;她们需要的是端庄、高雅,但不乏自己的个性。 高级定制的技术难点在于版型,而Grace凭借10余年在美国服装行业的商海历练,及跟随意大利高级版师的贴身学习,及多年对中国女性的体型数据研究分析,为每个客人都定制了各自的人台。所以,穿过Grace Chen品牌高定的客人,忠诚度都很高。她的服装,也被诸多欧美名人喜欢。 此外,目前由毛继鸿主导的“例外”、王一扬主创的“素然”以及梁子引领的“天意”品牌,也都有进军海外市场的打算——作为在市场上积累已超过15年的品牌, 他们都有可能成为国际破冰者。不过,对于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成熟品牌的设计师来说,他们的挑战在于观念的更新。比如,如何有效保留他们所坚持的中国文化同时又能让国际市场接受这个文化?还有他们对“品牌专卖店”有着固执的认知——认为只有“品牌专卖店”才是“上档次的”,并忌讳将自己的品牌与其他品牌堆放在一起,进入多品牌集合店。他们认为,这样做有损于自己的品牌形象。而事实是,在欧美市场,多品牌集合店是设计师品牌的主流销售渠道。即使是奢侈品公司的品牌也没有像在中国那么多的专卖店。另外,互联网思维对于这些已进入40岁的设计师而言同样是个不小的挑战。他们中依然有人认为,网络只是用于宣传的,而在网络上卖的都不会是高档的东西。梁子也是一名优秀的中国设计师。 当然,在国际化进程中,要和那些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西方品牌竞争,中国设计师们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的问题是,在全球零售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设计师及品牌,将凭借什么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立足,成为一个能与欧美品牌抗争的品牌?当然,现在全世界都把中国人视为“有钱的主儿”,但是否单凭资本就可以打胜仗,依然值得剖析。其次,在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的经验上,国际品牌的经验远非目前中国本土服饰企业能望其项背的。而国际市场的经营管理经验绝对不是一个设计师能够解决的问题。它需要一支国际化的运营团队。虽然理论上来说,这一切可以依靠招聘有国际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来完成。而达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一个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企业家——而这,也是中国设计师品牌目前最欠缺的要素。当然,如果他们有幸找到一位国际投资人或者商业伙伴,故事的情节或许会变得简单些,只是,那时,我们是否还能定义他们为“中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