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布店春秋 看懂上海 看懂上海 微信号 kankanews_sh 功能介绍 在这里,看懂上海。 2018-12-04 我国近代长篇白话小说《孽海花》中的主人公金汮(雯青),考取清同治戊辰科新科状元后,“金殿撰归装留沪渎”,携友游棋盘街,到四马路“一品香”吃大餐。后来,他赴任驻德国公使时,又携夫人傅彩云从苏州坐轮船到上海,在棋盘街购置绸缎布匹,定做出国服装和购买轮船票……民国初年,福建路中段绸缎店林立小说中的情节虽属虚构,但棋盘街确是上海早期最闹猛的地方,并且是布店的发祥地。sdfd洋布店发源棋盘街1913年的棋盘街所谓“棋盘街”,原来是指上海老城厢以外最早被辟为租界的地方。因为上海老县城里的道路弯弯曲曲,而租界内的道路排列整齐,南北有序,好像是只棋盘,故城里人把早期租界内的道路统称为“棋盘街”,包括今天的河南路、九江路、汉口路等。时人有诗云:“纵横界画似棋盘,世路纷纭一例看。东角秦楼西楚馆,谁从局外作旁观。”后来,租界当局给道路取名时,把其中最长最宽的河南路命名为棋盘衔。1912年,公共租界在计划营建新的工部局办公楼时(即现今河南中路、福州路、江西中路、汉口路一带),限定河南中路的商店拆除重建,让出适当面积作为拓宽道路和人行道用地。棋盘街上的商店纷纷迁往小东门和福建路南京路一带,棋盘街也随之冷落。自1843年上海开埠后,丝绸和茶叶是中国主要出口商品,而洋布是进口商品的大宗。由于棋盘街是迸出租界和老城厢的主要通道,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加上贩卖洋布又是最赚钱的买卖,于是有不少商人在棋盘街开起洋布店。清咸丰元年(1851年),宁波人合伙开设的“同春洋货号”,店名称“洋货”,其实卖的都是洋布。1853年春,宁波人蔡恒兴首先打出“恒兴洋布店”招牌,以2000两银子作资本,专做洋布原件批发,赚了五十多万两银子。他“见好就收”,转而做药材生意。后来,其子蔡嵋青继承父业,在英租界抛球场开设蔡同德堂国药号。20世纪初棋盘街上的布店据1858年成立的“振华堂洋布公所”记载,当时棋盘街上开洋布店的多为宁波人,规模最大的有“恒兴”、“大丰”、“增泰”、“协泰”、“时和”五家。而“大丰”经营洋布的历史最久。“大丰”老板翁年丰,出身宁波石塘世家,原在英商泰和洋行做买办。1853年夏,他在棋盘街(今河南路东)自立门户。短短三年,就赚了十多万两银子,于是购进南京东路同吉里一座五层楼房,专做英美进口洋布原件批发,成为沪上巨富。1880年,翁年丰年老多病,且无子嗣接班,就把“大丰”盘给许春荣,改名为“许大丰洋布店”。1905年,许春荣告老还乡,又转让给邵琴涛,改为“邵大丰洋布店”。1917年,邵病故,由其妻弟继任经理,改名为“老大丰洋布店”。“五四”运动掀起抵制洋货的浪潮,洋布首当其冲受到打击,“老大丰洋布店”也寿终正寝了。“大丰”经营洋布长达六十余年,其间四易其主,可谓上海滩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洋布店之一。“三大祥”同根不同心上图为1952年南京路上的协大祥布庄上海协大祥、宝大祥、信大祥三家布店是赫赫有名的。解放前,“三大祥”的营业额占全市零售布店的三分之一。它们自行设计花型、规格,直接向工厂定织、定染,井向纺织厂投资,以操纵工厂经营大权。由于资金雄厚,备货充足,花色齐全,店堂宽敞,既可陈列大量商品,又可容纳大批顾客,加上五花八门的经销手段,因此,许多中小型同业很难与之争衡。“三大祥”虽然出自同一“母胎”,但兄弟间句心斗角,互相倾轧,有说不尽的恩恩怨怨。“三大祥”中最先问世的是“协大祥”,其创始人是丁巫山、柴宝怀。他俩原是“日新增洋货店”的职员,后来“跳槽”合伙开设“协祥洋货号”。当时,棋盘街上的众多洋货号,都以经销洋布为主,“协祥”也不例外。但丁、柴两人目光远大,认为随着辛亥革命胜利和清王朝被推翻,国人的衣着将趋向洋化,棉布零剪业务前途无量,生意稳当,利润丰厚。于是筹集股金1.2万两银子,于I912年在小东门大街(今方浜东路102号)开设“协大祥布店”。位于方浜中路的协大祥号丁、柴两人还善于用人。当得知“协成乾洋货号”的账房先生孙琢璋是个经营人才,就动脑筋把他“挖”了过来,并委以经理重任。孙琢璋果然在协大祥经营中施展了才华,如首创“明码实价”、“足尺加一”等促销手段,在内部实行“洋号工资制”(即逐日记录营业员的销货金额,累积到月底总结,以积分多少作为工资、奖金的依据)等。由于孙琢璋经营有方,到了1922年,协大祥在十年中就净赚了16.6万两银子,资产增长了23倍。这时,孙琢璋野心毕露,已不满足做小股东了(他只有协大祥百分之一的股权),于是利用股东间的矛盾,把丁、柴两位创始人挤出协大祥。民国上海协大祥绸布庄广告礼券丁、柴两人岂能咽下这口怨气,发誓要挤垮协大祥,就接二连三在协大祥的隔壁和四周开设了四家“宝大祥布店”。孙琢璋原以为丁、柴已赚足钞票,不会东山再起,想不到对方老谋深算,居然把协大祥团团包围。于是,他就来了个“反包围”,在今金陵东路、金陵中路以及西藏南路开出三家协大祥分店,同时还暗中出巨资,唆使他的学生丁大富在宝大祥对面开设“信大祥布店”。但由于信大祥布店的经营权完全受协大祥控制,竞争不过宝大祥而连年亏本。直到1938年,丁大富摆脱协大祥的束缚,把信大祥搬到南京东路,营业才蒸蒸日上。这时,协大祥和宝大祥看到上海西区和北区的顾客被信大祥拦截,两家就相继到南京东路信大祥附近开分店。有道是“不是怨家不聚头”,“三大祥”在南京东路上再次“鼎足而立”,展开激烈竞争。协大祥经营别有术协大祥在上海布店业中,以管理严格著称。它所订的“店员规则”多达166条,内容包括工作规程、奖惩办怯、生活福利、人事及升级考核、保卫章则等等,可谓面面俱到。对职工的居住、休假、服饰、饮食等都有限制,违反规章制度的职工,轻则扣发工资和奖金,重则开除出店。在营业中,职工必须绝对服从经理指挥,不得违抗。全店绝大多数职工都从事销货,而其他工作(如会计、进货、发坊、批发、对复账等)则作为兼职。营业员收入销货款没有传票,只凭自己结算,收到货款交账或将销货数量、单价金额写入“流水簿”(记账销货册)。由于销售手续简化,一个营业员同时可接待三四个顾客,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但协大祥在经营中也有不光彩的历史。如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时,上海各界成立“反日会”,抵制日货。协大祥向“反日会”行贿500元大洋,“反日会”便将“验讫”图章交协大祥自盖,表示已查过。这样,协大祥的包子(捆扎成包的东洋布)可以通行无阻,不受检查。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棉布业也成立“抗日会”,号召同业坚决不卖东洋布。协大祥非但不执行,反而暗中继续向日商洋行购进大批东洋布。当东洋布被“抗日会”查封后,又一次向检查队行贿9500元大洋。被查封的十多万匹东洋布启封后,竟把“机头”(每匹布上的日本商标和日本文字)剪掉,偷梁换柱冒充国产布出售。宝大祥以“宝”招财源旧上海宝大祥布庄丁巫山和柴宝怀在创办宝大祥时,对店名和经理人选煞费苦心。先说店名。当初他俩取“协大祥”的意思是“同心协力,大吉大利”;现在给新店取名,“大祥”两字不能少,但前头加个什么字呢?想来想去,还是丁巫山脑子灵,他一拍脑门说:“有了!你老兄的名字‘宝怀'的‘宝'字不是蛮好吗?”他还咬文嚼字说:“宝者,宝贝也,珍贵也!”柴宝怀一听,也觉得“宝大祥”这个店名叫起来响亮,听起来悦耳,寓意又深刻。后来,宝大祥就在这个“宝”字上大做文章。如商标上、悬匾上都围绕“宝”字加以发挥,分别印上“斯宝大祥”、“宝藏兴焉”、“招财进宝”如等字句,并且在八仙桥新号天栅下,悬挂了一个镜面大悬匾,上面刻有“招财进宝”图案,还有五个从小到大的元宝连成宝塔状,两个小孩子在元宝顶端手执彩旗跳跃舞蹈,绣旗上也刺有“招财进宝”的吉利话。而在发票上印“斯宝大祥”图案,象征来宝大祥购买衣料有吉祥之兆,所以,办喜事的大多乐意光顾宝大祥,以至民谚中都说:“嫁囡(女儿出嫁)要到宝大祥,备嫁妆,送新娘,床上身上都像样!”甚至还有用作歇后语的,如“旱涝保收——宝大祥”、“笃定泰山——宝大祥”。再说经理人选。丁、柴在创办宝大祥时,都已年届五十,早先又有过“用人不当”(错用孙琢璋这个野心家)的教训,所以在选择谁当宝大祥经理时斟酌再三,两人最后一致选中既是贤徒又是同乡的丁方镇。丁方镇果然不负两位前辈的期望。他把原来棉布店单纯经营布匹,逐步发展为经销各种续罗绸缎、呢绒、土布、夏布、丝棉、驼毛、绣品、花边、床上用品、纽扣等,其经营范围远远超过同行而名列全市第一。他还设立成衣部、顾绣部、送货部、邮寄部,代客定制加工各式服装和手工刺绣。宝大祥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与东南亚、日本、欧美许多国家有业务往来。更加难能可贵的是,1955年,丁方镇为了响应公私合营,毅然决定把个人的38000元拿出来,以充实宝大祥的资金。陈毅市长闻讯后,亲临宝大祥视察,对丁方镇的爱国举动大加赞赏。丁感激万分,即兴赋诗一首:“布业公私庆合营,个人前途更光明。声声爆竹连天响,鼓舞欢欣惬众情。”陈市长听了,风趣地用四川话称赞:“要得!要得!你不仅是生意人,还是诗人啰”陈毅市长还询问丁方镇:“公私合营后,宝大祥的金字招牌还要不要?”丁方镇毫不犹豫地回答:“可以不要!”陈市长哈哈大笑说:“你误会了,你误会了!”然后意味深长地说:“宝大祥在上海人民心目中有很深的影响,我看宝大祥这三个字可以继续用下去,只要前面加上‘公私合营’四个字就可以了。”存于上海纺织博物馆里当年“宝大祥”的广告丁大富重建信大祥1956年,信大祥绸布店职工庆祝公私合营前面说过,信大祥绸布店是协大祥老板孙琢璋出资让其学生丁大富开的。起初丁大富对“信大祥”的店名有过异议。他认为,既然这家店以他的名义开,就应该把店名取为“富大祥”(用他名字最后一字)。可孙琢璋坚持非用“信”字不可,说什么“信者,诚信也,信任也,这是师傅对你的信任”。丁大富心知肚明,知道这是花言巧语,但苦于资本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好委曲求全。然而,使丁大富更加不能容忍的是,他名为经理,却处处受协理陈维贤(协大祥的股东,为孙琢璋派来监督丁大富的)掣肘。如商店的业务不准擅自发展;进货要通过协大祥;信大祥到协大祥借货,协大祥可以拒绝,而协大祥向信大祥借货,则必须罄其所有。这一系列不平等条件的束缚,致使信大祥连年亏损。后来,信大祥虽然换了一个地方(从小东门搬到福建中路128号),但经营业务仍受协大祥控制,营业还是没有起色。1938年8月,丁大富忍无可忍,找师兄又是同乡的丁方镇(他当时任宝大祥绸布店总经理)商量对策。丁方镇为人正直,不计前嫌,帮助丁大富跳出樊笼,另在南京东路614号开设新的信大祥绸布店。从此,丁大富得以施展经营才干。他借鉴宝大祥以“宝”招财的经验,在“信”字上大做文章,招牌上、广告上、发票上处处讲“信”——“信大祥买卖最讲信用”、“信大祥对顾客言而有信”等。加上新址地处南京东路浙江路繁华地段,容易吸引南来北往的顾客,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信大祥的营业额赶上了协大祥和宝大祥。1956年6月,国家号召支援西北边远地区商业建设,南京东路信大祥绸布店整体搬迁到甘肃省兰州市。后来,上海又把“利顺成”、“春大祥”两家布店也输送过去,于是,兰州信大祥绸布店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布店。“老介福”沧海存硕果然而,随着现代服装工业的兴起和成衣业的发展,布店零剪生意日渐衰落。昔日上海滩上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布店,如今难见踪影,就连南京东路上的协大祥、宝大祥和淮海中路上的“大方”、“金龙”等大店名店也相继歇业。于是有人慨叹:“偌大上海滩,要找布店难。三街一商圈(“三街”指南京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一商圈”指徐家汇商圈),仅存老介福。”说起“老介福”的得名,里面还藏着挺有趣的故事哩。清朝咸丰年间,一对姓祝的孪生兄弟,从福建老家北上赶考,因名落孙山而滞留沪上,为了站住脚跟,于1860年在棋盘街开了一家布店。文人经商,格外看重名声。两兄弟咬文嚼字,取了个“介福绸缎局”的店名。“介福”两字,意为“两个福建人”(介字拆开来为二人)称“绸缎局”而不叫布店,大概是附庸风雅吧。想不到开张后,不少顾客都是为了购买绸缎而来。兄弟俩歪打正着,心里好不欢喜,于是确定以买卖丝绸面料为主。当时上海尚无专门卖丝绸料子的商店,“介福绸缎局”在洋布店林立的棋盘街,独树一帜,生意自然格外兴隆。不过,祝氏昆仲无心经商,志在读书出仕。后来屡试不中,心灰意冷而决意回原籍,便以6000两银子把店铺盘给苏州商人程芦舟。清朝末年,程芦舟的儿子程用六接班。时值上海开埠已逾半个世纪,街头已出现穿呢制西装和裙套装的俊男舰女。程用六敏锐地意识到,呢绒零剪生意前途无量。于是吸收徽商姚荫荪和苏州福禄寿绸厂老板李灿石入股,以扩大经营范围,并且把商店从九江路89号搬到23号营业。老店新开,自然想换个好听的店名。三个老板商定,新店名一要有趣味性,二要迎合顾客讨口彩的心理,三要通俗易懂,叫起来琅琅上口。三人约定,由每人说出一个字拼起来作店名。李灿石捋捋长鬓先说:“人家叫我‘老寿星’,我的年纪又比你俩大,我看中一个‘老’字。”姚荫蒜接着说:“我身高一米八,脚特别长,绰号叫‘长脚’,‘脚’与‘介’谐音,就用‘介’字。”最后轮到程用六,他笑嘻嘻地说:“我矮矮胖胖,活像无锡大阿福,选用‘福’字吧!”说罢,三人不禁拊掌大笑:“老——介——福,妙!妙!妙!”被誉为写招牌字“圣手”的状元公唐陀(他是清末状元,当时寓居上海),在书写“老介福”招牌时也啧啧称赞:“妙哉,老介福!”1949年6月,老介福同仁福利会成立时全体会员合影上世纪三十年代,“老介福”生意越来越大,开间门面已不敷使用。当时正好南京东路河南路口的哈同大楼落成,“老介福”于1936年花巨资买下哈同大楼底层营业,遂成为上海规模最大、资本最雄厚的布店。说到资本,还有一桩轶事。1936年,“老介福”为购买哈同大楼新店址筹措资金,决定招股增资。钱庄老板汪柳门闻讯后,卖掉钱庄,把巨资投入“老介福”。当时有人为他的冒险举动担心,汪却充满信心地说:“老介福在南京东路老店新开,将来必获巨利!”果然,“老介福”从此名声大振,财源攘滚而来,就连外国大亨沙逊的老婆也主动上门请“老介福”包下沙逊大楼和锦江饭店的装饰用料,世界著名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也特地到“老介福”定做60打方格子丝绸衬衫……解放后,“老介福”的经营特色得到进一步发扬,国内外慕名到“老介福”购买高档绸缎呢绒的顾客纷至沓来。“文革”期间,“老介福”一度改名。有一天,有位旅居加拿大的老华侨在南京东路257号门口徘徊,疑惑地问路人:“我记得这里是‘老介福’,怎么变成了‘东方红布店?’”当他得知这“东方红布店”确是“老介福”后,才放心地进去购物,可见“老介福”在海外华人中的深远影响。如今,“老介福”它那古雅的店名,古色古香的店堂,琳琅满目、姥紫婿红的商品,深深吸引着国内外旅游者。总经理戴洪华告诉笔者:“在当前布店门市零售业务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们老介福一枝独秀,去年营业额超过三千万元。”他还乐观地表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现代时装越来越个性化,加上‘老介福’这块金字招牌,我们有信心再创辉煌。文章来源:上海档案信息网。由树人摘自《上海滩》,作者骆贡祺点击回顾上海各区县老照片:《老早底额浦东新区 侬还认得伐?》《老早底额南市区 侬还认得伐?》《老早底额闸北区 侬还认得伐?》《老早底额杨浦区 侬还认得伐?》《老早底额虹口区 侬还认得伐?》《老早底额黄浦区 侬还认得伐?》《老早底额普陀区 侬还认得伐?》《老早底额长宁区 侬还认得伐?》《老早底额静安区 侬还认得伐?》《老早底额卢湾区 侬还认得伐?》《老早底额徐汇区 侬还认得伐?》《那些老上海耳熟能详的地名》看懂上海粉丝群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员”申请入群(申请时请注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样)。等侬来喫一杯老上海的茶!点击“阅读原文”还可下载看看新闻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阅读原文 阅读 分享 赞 在看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想法 前往“发现”-“看一看”浏览“朋友在看” 前往看一看 看一看入口已关闭 在“设置”-“通用”-“发现页管理”打开“看一看”入口 我知道了 已发送 取消 发送到看一看 发送 上海滩布店春秋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中 阅读原文 相关阅读 更多文章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正在加载 以上推荐为优质及原创文章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微信版本过低 当前微信版本不支持该功能,请升级至最新版本。 我知道了 前往更新 确定删除回复吗? 取消 删除 知道了 长按识别前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