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楼子,大前门,在明清的时候有是什么门呢 相信去过北京的朋友肯定都去过前门楼子,大前门,也是北京的正阳门,正阳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毛主席纪念堂南边,那么在明清的时候正阳门有是什么门呢。 正阳门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完工。其后,经洪熙、宣德两代,一直称丽正门,形制未变,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四年(1439年),大规模修建京师城垣和城门,修筑了瓮城、箭楼、东、西闸楼,并疏浚城壕、建造石桥、牌楼,形成了"四门、三桥、五牌楼"的格局,并改称丽正门为正阳门。 也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它集丽正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 据地方志上记载:当时的城楼、箭楼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城楼上有北京民俗展览馆。 北京正阳门规格高于其它八门,素有“四门三桥五牌楼”之说,四门:指正阳门共有四个门洞,即城楼门洞、箭楼门洞、瓮城两侧的东、西闸门各一个门洞。而其它八门均只有两个门洞,即城楼门洞和瓮城单侧闸门的门洞,箭楼皆无门洞,只具备防御堡垒的功能。 三桥:指箭楼前方护城河上的正阳桥,其实是一座石拱桥,但宽阔的桥面被栏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对着箭楼门洞,称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五牌楼:指正阳门前那座“六柱五间”的跨街牌楼。在明代京城九门都建有牌楼,唯独正阳门牌楼的规格最高,有五个开间。如今只有正阳门牌楼得到复建。 正阳门的箭楼是最能体现古代军事防御思想和技术水平的建筑,为一砖砌堡垒式建筑,雄踞于砖砌城台之上。城台高约12米,上窄下宽,亦有明显收分。城台正中辟券门,与城门相对,五伏五券,门洞内设"千斤闸",南侧宽10米,北侧宽12.4米,占地面积2147平方米。箭楼上下四层,楼顶为灰筒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饰绿琉璃脊兽。 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在明清北京城垣的箭楼中,唯正阳门箭楼辟门,亦最为高大雄伟。形式比较独特,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