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出路,还在于乡村的乡村化 这个国庆长假结束了,近郊乡村游持续成为热门。城里人涌进城郊乡村,走土路,住土房,吃土菜,听土音,玩土活,临走还带走土鸡蛋、土干菜等一应土货,堪称一趟名副其实的“土之游”。 在短暂的“土之游”中,城里人与大地、泥土、村野、乡民亲密接触,暂时忘记了职场的竞争和水泥丛林的压抑,与家人朋友一起享受着时光倒流般返璞归真。在这里,旅游不是目的,给心灵和精神放个假,才是动力源。所以,不需要什么名胜、景点、故事,只需要是真正的乡村就够了。而这真正的乡村,将是城市化时代不可或缺的轻奢,或者竟是宜居城市的标配,其“场”的引力或者说反辐射力,正在涟漪般漫向城市。 乡友友农君是众多返乡创业的企业家中一员。年初他在 家乡全域流转了一个自然村,把村里的水田、山地、小树林、河渠、水塘、草滩、田间路,甚至包括废旧的农舍、牛棚,全部流转过来,请专业人士规划设计,搞起了农旅农庄。这个国庆黄金周,他的农庄牛刀小试,吸引了周边县城、城市不少游客,也卖了不少土货。用他的话就是,“我这还只是开始,等我的农庄建设好了,把品牌打起来,前景钱途都看好”。 从他的农庄建设谈起,友农君聊起了乡村的出路:“乡村到底怎么建?过去说要把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我看,农村再怎么工业化、城镇化,也超不过城市,怎么与城市竞争?再说,农村与城市一样了,岂不同质化了?那城里人干嘛还来乡村?就在城里待着就好了。如果城里人都不来,没有城市资源的加入,单靠乡村固有力量,怎么可能振兴乡村?我看,乡村是乡村人的乡村、是乡村人的幸福家园不假,但她也是城里人的乡村、是城里人的后花园和精神家园。某种意义上说,在城市化时代,乡村存在的意义在于她与城市的不一样,也因为她的不一样,而对城市更有存在感、更有价值。” 听了友农君的的一通议论,我忍不住问:“照你的意思,乡村是为城市而存在?乡村是城市的附庸?” 友农君赶紧为自己打圆场:“乡村当然是独立的存在,也不是城市的附庸,但如果没有城市的参照、没有城市的需求,乡村的存在就没有那么珍贵、没有那么的市场感。你看,乡村存在了几万年,为什么现在乡村的存在感才那么凸显?还不是因为她是城市化时代的稀缺品。所以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美好!” “乡村的出路在强化乡村的存在感、价值感,在于乡村的乡村化,”友农君感慨起来,“我觉得,乡村化在于以农业为底色,以农旅为路径,以营收为目的,以设计为经纬,以激活乡村‘场’为依归。”听友农君打起了学者腔,我忙打断他的话,“别装有学问了,你就直说吧,怎么做才是乡村化。” “这不是刚从农庄回来,听农庄设计师讲的,现炒现卖一下。”友农君笑着说,“用我的话就是乡村化离不了两点。第一点就是乡村情境化。所谓情境化,就是遵照乡土肌理,把乡村景观组织起来,把山水林田湖草各自特点既充分发挥,又融合为一,共同形成一种情境,这就像诗中画、画中诗一样,像梦境一样。这重点不在造景,只需要把现有景观、景色、景点组织融合起来,让她虽薄施粉黛,却不落痕迹,宛如天然无雕饰。这第一步就是要把环境搞干净,厕所革命是必须的,就是有野外公厕也要给公厕搭个茅舍,与田园一体化,远望就是一个田中小景,近看就是一个田间小屋,进去还是一个方便小坑。 第二步是让各种乡土肌理顺起来,比如山吧,要有路,要有绿,人可以进去,鸟不请自来,土猪和山鸡自由觅食撒欢;水就更重要了,沟渠要疏浚,清清渠水绕村郭是什么感觉?春水来时,连着塘堰的水沟,正可以放网张笼抓鱼。春和景明、秋水长天季节,游客还可以渠边野餐喝一杯。林子呢?村头树是鸟的乐园,是风的使者,早上被林中鸟叫醒,午间听树叶沙沙,乡村化就是不仅要在山上种经济林,房前屋后、路边村头也要有小小一片护宅林、观赏林。 田是基本盘了,种粮食是基本的、必须的,不仅仅是尽粮食安全的一份责任,关键是粮食作物还是农庄的底色,是基本食材、基本景观。水稻不同季节都有自己的特色,秧苗青青,稻花飘香,蛙声阵阵,流萤一片,喜看稻菽千重浪……赞美的词儿多着呢!可以办稻田音乐会、拍稻田婚纱照,那种天高地阔、青黄相接的感觉,多有气派,多有特色,一次就值得一辈子回味。麦田也不错,金黄色的麦浪就是最美的景观,万亩田畴更好,田成方,路成行,树成林,流水绕村庄,麦田机耕路上可以高搭长棚,种藤萝架,边上有长凳可休憩,没车过时,可以摆上圆桌,或打牌,或茶叙,人多了还可以一溜排开,吃新麦馒头,尝田间野菜,品农家野味。真是,说不尽的乡野风光,道不完的乡村美食,忘不了的乡土风情! 湖不是所有地方都有,但河和池塘哪个地方都有,某种程度上,河和池塘更有情调,青青河边草,悠悠堤上人,‘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把塘堰清淤,在水里养鱼、种莲藕,还要让水上有鸭子划水,岸边有垂钓区位。最美的是荷花盛开的时候,莲叶田田,荷花朵朵,鲤鱼跃其间,到秋天的时候,还有残荷听雨,菱角清香。这是河与池塘的风情。草看起来不起眼,但哪一个景观都有草的存在,草是百搭,是底料,林间草、路边草、田埂草,草草不同,草草有格,有离离之草,有郁郁之草,有贴地之草,草是润饰农庄的基本颜料,草即使衰枯了,还是牛羊的饲料,是田地的基肥,说句不合环保的话,她还是炊烟、野火的原料。真的如《红楼梦》里所说,“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情境化就是把山水林田湖草融为一景,合为一观,化为一境。” “第二点是情怀化,”友农君接着说,“情境化搞好了,乡村化完成了大半,但这还不够,还要情怀化。听起来有点玄虚,其实也简单。说穿了就是要让人,重点是城里来的客人,能够入得了眼,进得了心,做得了梦,能够起情感情绪的化学反应,就像小伙子看到漂亮姑娘一见钟情一样,能产生心灵共鸣。让他们似曾相识又喜出望外还心中戚戚。 这似曾相识就是故园感,让他想家,想老家祖宅,所以要有老房子,有老树,老物件,老的标语,像旧的村部、废的学校都是宝贝,千万不能拆,外面修旧如旧,里面不妨宜居,包括旧的农舍,更能让他有家的感觉,农庄里可能还有原居民没有流转,还住在自己的房子里,也不要紧,甚至更真实,公鸡自由打鸣,土狗懒洋洋晒太阳,谁家的牛在栏中独自反刍,远处有不服气的驴在嗥鸣。这种原生态生活,是乡村化最好的注脚。总之就是千方百计营造一种时光倒流感,让游客有恍如昨日、旧梦重现的感觉,特别是还要有乡村美食、传统烹调,像某种野菜、某种油脂,让他们一吃起来就想起妈妈的味道,想起青葱岁月。 喜出望外呢?就是过去可以怀念,但不可以重来,谁也不愿意真的回到艰苦岁月再吃苦,这就是城市人的矛盾性,所以,生活设施一定要宜居,让他们食住行方便舒适,让他们既可以放松身心,神游物外,享受熟悉的陌生,又没有种种不便,在乡村也能过上城里的生活,某种程度上让他们有个舒服的怀旧、舒服的逃避、舒服的做梦、舒服的休养充电。 所谓心中戚戚,就是‘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乡’,度假休闲旅游都是时间短暂的,我们贴心的服务让他们有一种不想离开的感觉,这会让他们产生以后还要来的念头,产生与人分享的冲动,比如带走一堆土货回去送人,带走一些宣传品回去分发。这样的口耳相传,持久了一定会增加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也会带来理念流、管理流、模式流。这就是乡村化的情怀化。” 友农君侃侃而谈,听得我心里也戚戚焉。良久乃问,“你的农庄乡村化了没有?你说的乡村化的情境化、情怀化听起来是好,但怎么能做到不虚呢?”友农君沉思一下回答,“我的农庄还在起步,但我已经尝到了甜头。这‘二化’并不虚,要实现这‘二化’需要专业人士规划设计。情境是设计出来的,但看起来是自然状态,是没设计;原生自然状态不是情境,因为它缺了匠者之心。所以,设计是编织乡村化的经纬线,情则是设计的灵魂。” 乡村化,到底离不开一个“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