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商标未进入中国被媒体翻译后报道属于商标使用 先说结论,以Twitter为例,Twitter本身是商标,Twitter在国内也构成商标的使用。推特不是Twitter公司主动的使用,推特是Twitter被中国媒体报到过程中的被动使用,不构成商标意义上的使用,根据中国商标法的司法实践不会被判定为Twitter公司享受商标权。 1.被动使用 对于被动使用而言,谈到比较多的三个案件就是“路虎”案、“索爱”案和“伟哥”案,具体背景就不介绍了,需要了解详细背景可以谷歌百度搜索。我把搜到的简要内容贴出来: 案例1:2004年,刘某在电话机等电子产品上获准注册“索爱”商标。索尼爱立信公司先后向商标评审委员会和法院寻求救济,请求撤销该商标。2009年3月,北京市高级法院做出判决,维持“索爱”的注册。在此案中,索尼爱立信公司的商标是“索尼爱立信”,而社会公众俗称为“索爱”。 案例2:1998年,广州威尔曼公司在药品上申请注册“伟哥”商标,辉瑞公司向法院提起不正当竞争之诉。北京市高院于2008年终审判决辉瑞公司败诉。辉瑞公司向最高法院请求再审,2009年6月,最高法院做出裁定,驳回辉瑞公司的请求。2008年,商标局在异议裁定中认定“伟哥”商标与“VIAGRA”存在对应关系,注册会引起消费者的混淆,裁定不予注册。威尔曼公司就此裁定申请复审,2010年,商标评审委员会核准了威尔曼公司的“伟哥”商标注册。在此案中,辉瑞公司的药品“VIAGRA”的正式译名为“万艾可”,而社会公众俗称为“伟哥”。 案例3:2001年,吉利公司获准在汽车上注册“陆虎”商标。路华公司于2004年提出撤销申请。2010年,商标评审委员会维持了该商标的注册。在此案中,路华公司的汽车商标“LAND ROVER”的正式译名为“路华”,社会公众俗称为“陆虎”或“路虎”。 案例4:2003年,广州林叶机电公司申请在汽车上注册“广本”商标。广州本田汽车公司提出异议。商标局裁定异议成立。林叶公司于2008年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复审。2010年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广本”商标不予注册。在此案中,广州本田汽车公司的商标是“广州本田”,而社会公众俗称为“广本”。 这些案件的共同特点是,这些品牌在国外享受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进入中国之前,已经有媒体将英文名翻译为中文,并普遍采用。这就是所谓的“被动使用”。 “索爱”案、”伟哥“案、”路虎“案都以抢注者胜诉告终。”广本“案在行政程序中被动使用的商标持有人获胜。对于”广本“案件,我认为时间较早,并且仅在行政程序中,未进入司法程序不具有参考性。 2.司法解释 主张被动使用属于商标权意义上的使用,主要依据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0条第2款的规定。第20条全文如下: 人民法院审理涉及撤销连续三年停止使用的注册商标的行政案件时,应当根据商标法有关规定的立法精神,正确判断所涉行为是否构成实际使用。 商标权人自行使用、许可他人使用以及其他不违背商标权人意志的使用,均可认定属于实际使用的行为。实际使用的商标与核准注册的商标虽有细微差别,但未改变其显著特征的,可以视为注册商标的使用。没有实际使用注册商标,仅有转让或许可行为,或者仅有商标注册信息的公布或者对其注册商标享有专有权的声明等的,不宜认定为商标使用。 如果商标权人因不可抗力、政策性限制、破产清算等客观事由,未能实际使用注册商标或者停止使用,或者商标权人有真实使用商标的意图,并且有实际使用的必要准备,但因其他客观事由尚未实际使用注册商标的,均可认定有正当理由。 上述第2款将商标权人的实际使用扩大到“不违背商标权人意志的使用”。有人就将其进一步扩大到“被动使用”。 3.司法实践 上述三个案例,均以抢注商标者胜诉告终。主要的判决理由就是“路虎”、“索爱”、“伟哥”三个词语都不是原商标权利人的主动使用,不具有作为商标使用的意思,就不构成商标法意义上的使用。 我个人是反对这样的终审判决的,我认为二审法院对于商标权异议上的使用过于教条。在商标权人和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平衡上裁判失度。 4.我的建议 我向来信奉耶林”为权利而斗争“的口号。很多法官观念的变化也是斗争和讨论产生的,一定不要在自我审查之下放弃维权。 a.如果遇到被动使用被抢注的问题,依然可以穷尽救济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社会在发展,最高法的观念也会变化。我专门在谷歌上搜索的被动使用的问题,基本上学者一边倒的反对最高法的观点。 b.策略上,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比如既然大家都叫推特,为了区别可以其一个与发音无关的商标。我认为在”陆虎“被注册的情况下,再去注册”路虎“就是不是很明智的做法。对于强势品牌而言,消费者的习惯完全是可以改的。尤其具有很强传播力的品牌而言,更是如此。”谷歌“的名字当年我就反对,甚至讨厌,就用了不也习惯了。 c.在业务发生重叠的情况下,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救济。 免费咨询电话及官网 曾经年销超230亿元的红牛,如今商标到期、面临消失,她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加多宝?红牛的路又在何方? 食品行业业务 2017-04-25 中国红色部